2008-05-28

Modern Baroque Pop 的華麗與沉溺 [濫聽]

年來音樂品味改變,由熱愛 System of a Down 等 Metal 勁旅及 Placebo 等英倫搖滾轉投 CocoRosie、Arcade Fire 及 Patrick Wolf 的懷抱,閒來也聽類近而同樣搞怪精彩的Architecture In Helsink,及至近日愈趨沉迷 Broken Social Scene;他們都有相同的特徵 —— 出演成員多卻沒有固定人數,主力多是一或兩位成團人物,把古典樂器、唱腔或曲風與電音、玩具樂器聲和環境音效 (或其實我用 ambient 一字較好?!) 揉合營造出high-fi 與 low-fi、refined 與粗糙的強烈對比。

粗中帶幼所產生的逆差與衝突正是這類音樂引人入勝的地方。根據 Wikipedia 的定義,這班樂手都歸屬於 Modern Baroque Pop 的門下。

Modern Baroque Pop, characterized by an infusion of orchestral arrangements or classical type composition within an indie or indie pop setting, is also referred to as “chamber pop” or “chamber rock:. This style, with clear indie rock inclinations, uses additional members in the band to create a fuller-bodied, more orchestral sound. Many artists often highlight songs with unique instruments not found in most modern popular music such as the accordion or harpsichord.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genre often has a distinct narrative quality to it and often makes references to history,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folklore.
Wikipedia 亦同時列出相關例子 (節録與友共識的其中 16 隊)

1. Tori Amos
2. Fiona Apple
3. Arcade Fire
4. Badly Drawn Boy
5. Björk
6. Belle & Sebastian
7. Broken Social Scene
8. Kate Bush
9. Camer Obscura
10. Chris Garneau
11. Goldfrapp
12. Feist
13. I’m from Barcelona
14. Kings of Convenience
15. Momus
16. Patrick Wolf

與友談及歸類事宜,均對 Kings of Convenience 竟能列席其中同呼一聲,KOC!不是Chill out 嗎?Chris Garneau 不是不過用鋼琴玩慘情嗎 (偶爾的弦樂風琴伴奏可否不計)?究竟是這 Genre 尚屬年幼因而門檻寛鬆,抑或是我們大驚小怪?

當下與友考究 Modern Baroque 予我們的印象 —— 華麗、豐富而具層次。沒有 orchestra 般的深邃層次不成、歌曲意境單薄不成、沒有 ambient 元素不成、orchestra 不是其歌曲構成的固定元素不成、不像黑洞般使人沉迷與沉溺的更不成(友說,太陽光味的也不成)。是的,巴洛克的華貴大概也包含點點陰沉罷?

我最喜愛的 CocoRosie 看過了,送上同樣喜歡的 (1) Neighborhood # 2 (Laika) - Arcade Fire 跟 (2) Overtrue – Patrick Wolf。現場看他們的表演可是非常非常的感動。

(1)


(2)

山巒起伏的越礦飛車 —— The Tracey Fragments OST [濫聽]

天陰多雨害病,近來幹得最多的一是沉迷視頻,二是無可救藥地聽 The Tracey Fragments 的 Original Sound Track;嗑藥的彷彿跟精神分裂般的音效與噪音盤據腦袋迴盪不絶。感覺統一有序的大碟,音質與曲目都切合indie 電影畫面的 low-fi,節眼的處理卻細膩有致地把聽者帶到潛意識的深處,如迷途夢遊中。



[先來耳朵受用的 Each New Day - Rose Melberg]

時而竭斯底里時而心軟如綿的音效與歌聲,聽者自戴上耳筒即便搭上暗湧處處的洞穴過山車。先是 Ccut Upp 來個小快衝,自 Drop In The Mercury 起進入滯悶的氛圍而後是 Who's Gonna KNow Your Name (666) 明快的西部礦洞滑行,及後 Oh Lord, My Heart 再次轉慢扭進迴旋,在大家毫無心理準備下 Needle In The Head 又帶大家返回令心跳加速的下斜段,末了 Horses 還留下餘音裊裊的心跳。



[片初的音樂為 Horses]

很久不曾聽到如此精彩的原聲大碟,感覺融洽而相近的演唱者與其帶有 ambient 風格的曲調不獨豐富了電影,當被合輯收録作大碟也感覺完整而美滿。負責大部分配樂的 Broken Social Scene 在此實在應記一功。



[Broken Social Scene 的 Superconnected, 個人很喜歡, 卻沒有被收録到原聲大碟內]

Background Music: Ccut Upp - Duchess Says (最近很愛聽近乎噪音的曲目,House Season 4 “Games” 那集的一首噪音調子一直使我念念不忘)

2008-05-25

漂亮臉蛋下的大和教育 [Mike Teavee]

看電視的人愈來愈少,據統計,現在花最多時間看電視的都是主婦、老人和失業人士;年青人都被互聯網、電玩跟視頻吸走。網上電視發展到一個地步是,由極不穩定的循環式重播 (要收看特定一集就得看運氣) 演變至能讓觀眾分集式選播,試問還有誰會定時按點乖乖回家黏著電視不放?

新近在無線播放的青春劇 “花樣少男少女” 就是在網上點播下的情況看完的。



以大幫少男作賣點的日劇,目標觀眾明顯是中學女生,在日本,最有消費力又最肯消費的或許正是這群年輕人,是以拿高校生活為題材的劇目亦層出不窮。觀眾看青春日劇大概不會奢求超讚的劇本 (漂亮的臉孔來得比較實際),因此編劇們也索性就地取材拿燙手的少女漫畫直截改編了當,前不久有流星花園,現在則有花樣少男少女。

青春劇的內容千篇一律或雷同不緊要,二男爭一女或多角關係甚或性別模糊大混亂更是愈亂愈好。只要一眾出演者的臉蛋夠討好,我們還是會原諒你沒內容兼拖時間。看一班樣子不醜 (醜可用頭髮遮掩) 的男生嬉鬧喧嘩過日晨倒也是樂事。

大和民族有個好處,上至民間故事下至通俗小品甚或漫畫都很勵志。尤其是給孩子或年青人看的,奸角都不會奸得太過份而末了更會受主角感動而大徹大悟,主角單純直接不妥協 (永不言棄),身邊人全是單細胞生物或擁有一副犠牲小我成全他人的義氣;青春日劇的確有振作士氣的作用,這也或許是大和民族公民教育、意識教育的一部分罷?

漫畫化的出演、soft lens、猶如電腦構成的佈景以及一堆 kawaii after effect,浮誇又荒誕的情節此起彼落;不敢想像由 S.H.E. 主演的台版能如何,卻肯定沒了 Johnny 事務所的少男養眼程度必然低得多。說實話,若沒有生田斗生,能看畢十二集才怪。

(看他的臉彷彿把唸中學時的 Johnny's 事務所記憶都帶回來。不過那時迷的不是我,陳小姐大概到現在都還是 V6 的 fans 罷?!)


Background Music: 08 - Butterscotch - CocoRo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