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紙團

機械地把食物放進嘴裡嚥下,咖啡不好喝骨碌吞到胃裡,吃喝拉睡,隨節奏跳動,跟她他他們眨眼呼吸時間如流水怱怱一去不回。Jason 被卡在不穩定的互聯網裡沒法進入 Amy 的身體,不獨是 caught in the act 更是 stuck in the act。他說很喜歡我對事物的形容,我只是有點毛躁,對自己,對全部的人事物。

拉起半透明藏衣袋的封條,Psycho 女角於浴室在背後給捅刀子扒在浴室玻璃血染眼簾的場景,尋找麥顯揚,我存在又不存在。曾迷戀平衡存在的時空,她在翻雜誌的同時他在揮動羽扇千軍萬馬齊下,他跟我在網絡聊發現我的瘋狂的同時她跟他嗑藥過了頭倒在骯髒的房間死了,太多仍舊還未嫌少的陳腔濫調。

蝴蝶在南半球拍翼磷粉墜落在北半球釀起龍捲風,我說的事沒人懂。大理石裡雕出來的赤身 torso 呈現的肌理深刻有力,刑亮彎下頭雙臂緩慢地運勁帶起像弦月在 fast forward 的鏡頭裡沿軌跡上昇,北京 Mao 酒吧裡台上的樂團聲嘶力歇,我繼續存在又不存在。Apple & Cinnamon 的熱茶喝了一半發了狂地嚮往到冷得把呼吸凝住的胡同去跑,電腦螢幕的光反映在電話的輕觸屏上,從來沒有溫柔只有暴烈,他說希望看我所寫的偏偏我不喃喃自語唸英文。

他在嬉戲他半醉了他睡了他喝醉了他還在網絡遊走,然後她擔心,十五歲的女孩夜半三更關了電話鑽到哪裡去。剛剛泡在熱水裡手腳都恢復了溫度,聽不到外面的冷,對她關了電話也不擔心,我不是母親只曾是年輕人。乾焦急跟黃豆般大的汗自太陽穴墜落 “的水” 的末端,她皺著眉坐在客廳的沙發盯著電視卻沒有在看,微小的音量不足以讓她明白節目的內容,我開始恨十五歲的不懂事與壞脾氣。



Brian Molko 唱 Meds,他把著結他搜索記得的歌、詞,我喜歡的調子。忘了歌詞,胡皺著唱下去。他一直在笑。瞇著眼像躲鬧著玩的耳光般一直在笑。桌燈不很明亮,淡淡的白光在他背後打上陰影。Chorus 前的部分一直被縮短,他一直瞇著眼笑。聲音不夠尖,喉嚨像卡了橡膠圈,對窗拉起了布簾,指頭因過分綀習而結繭了。

大家叫我寫叫我不要放棄然後我胡言亂語,3:44 跟他通電話,他醉了而那時他沒有醉,他們都說為甚麼沒有早點遇上如果怎樣事情又會不一樣。沒有甚麼能改變,回頭甚麼都不要改改了我們不會怎樣跟怎樣,誰是客氣說說而已誰婉息嘆氣誰或誰都不過是窗上淌過一閃而逝的雨水。誠懇跟躁動與不忍,知道明白理解了解,一次又一次借屍還魂的輪迴。

從他的背脫出來手還傍在他臂下的我跟從我腦後抽脫出來只剩如拉長了的口香糖般拉扯牽繫著的他,兩年前後我明白與明白我,他說 find your freedom find yr love,一扇門關上了另一扇倘開,揉開紙團,我是個糟糕的傢伙。


Background Music: Mama Cita – Blonde Redhead

2008-12-09

Forever Tarkovsky Club [音樂]

生活其實可以很純粹,上班就塞好耳筒在電腦前工作,下班就往電影院。然後我們大學畢業,金錢跟物質變得愈來愈重要,漸漸我們連最愛的Andrei Tarkovsky 都忘了。

我不如 Robert,自小混在放 Pierpasolini、Fellini 電影的戲院長大,也錯過了偉大導演的年份,生得太晚。但當電影資料館跟科學館重播 Tarkovsky 的電影,還是像受蠱惑般被通過鏡頭運動敍事、以父親的詩為影像作注的他深深迷住。

俄國人除了 Vodka 更多是震懾人心的作家、導演跟詩人。冰天雪地不被寒冬或政權壓倒的他們一個個帶來的世界深遂而透徹,哲人的理性反映出跟俗人追求飽暖慾層次不同的價值觀。Tarkvosky 的層次跟我們想當然地截然不同,他的長篇往往一拍三個多小時,high abstraction 的潛台詞跟意象解讀不易;能稱得上半懂 (也是最愛電影之一) 的,只有在 1979 年拍峻的 Stalker。

早上Facebook 傳來加入“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 Forever Tarkvosky Club”的小組邀請,以為是Tarkvosky 影迷新設的小組,卻原來是 Pixel Toy 何山跟 My Little Airport 阿 P 的新組合。從來覺得 My Little Airport 最擅長的未必是音樂,讓他們紅起來的更多是電車男的妙想噱頭與搞鬼玩意 (讀他倆的簡介直覺就是阿 P 的文字 )。倒是何山,一直喜歡他音樂上的創意。

瀏覽組合的網頁試聽組合實驗的兩曲,竟然,彷彿看到了 Mirror (鏡子) 最後的長鏡頭 —— 黑白的畫面,那遠處仡立的老木房子。有空的,不妨瞄瞄。

Give Him a Job



企業社會責任



Background Music: Don't go back to Dalston - Razorlight

2008-12-07

麻木了 [十二月]

對天氣有點麻木甚至不覺冷,最近因天氣而做的事就只有這些:

(1) Origins 入貨

再一次懶人懶做事。自家中 Make a Difference 跟 A Perfect Day (超好用! 睡前塗它就好) 極速用光後 (因為人多),早晚都覺得眼皺臉乾。再次強調 Origins 的好 —— 就是它的試用裝你都能用上好一段日子 (而且也沒有過期的問題,正常大小的二三百塊一大瓶真的很划算)。

這次買了 (1) 靈芝系列的精華素跟面霜,售貨員說很潤能補濕;個人而言精華素卻只讓我臉上一直長油。(2) Youthopia 的眼霜,擦一點眼袋一下子就真的收緊了不受地心吸力影響。(3) Modern Friction 的精華素,也是感覺塗了有點油。(4) 繼續 Make a Difference (5) Make a Difference 水份 mask (片裝) (5) 並繼續 Conditioning Lip Balm。實際買了多少,其實我是想不起來了…

現在要買而找不到好的有 hand cream (就是忍不住要 “搣” 手指,不見血是停不到的)、更好的補濕、更好的眼膜、rejuvenating 的面膜 (死海泥終於用光,臭完了,終於);誰有好介紹?

(2) Uniqlo 買 Monchichi 褸

Monchichi 大概是唯一喜歡的卡通人物,一直想買像它手臂質感的外衣。經過 Uniqlo,發現童裝部恰好就有這樣的外套! 雖然袖有點短,倒是穿得很暖和 (最好笑是衣袋內則有給小學生 “寫名” 以防丟失外套的招牌布!)。

又,Uniqlo 的七彩紙手抽做的超漂亮,它們把衣服層次湊拼的概念也很好 (雖然它的衣服剪裁不好);有時不禁想,他們大概是日版的 American Apparel (這牌子也質料差剪裁醜,但它的顏色跟 leggings 又真的漂亮得沒話說) ?

(3) Egg Benedict 跟 Mulled Wine

[Egg Benedict]

喜歡吃蛋。Full day breakfast 更是摯愛餐點之一 (正確來說是喜歡吃 brunch 的習慣… 而我的 brunch 又可以吃在任何自選時段)。愛上Mulled wine 則是去年的事,除夕在北京參加德國人的 techno 派對喝過加入肉桂、cloves 跟糖煮熱的紅酒後非常回味;自己煮過,週六在 Soho 的 “Bar 山頂酒吧” 再嘗美味的。友說瑞典人愛用 Mulled Wine 配薑餅,IKEA 更有不含酒精的 Mulled Wine 出售。我疑惑,沒有酒精的還算是 wine 嗎?

週六吃的頭一餐,Egg Benedict 跟 Mulled Wine 至今味道還殘留在大腦的中心部分 —— 光想其實就可以預見,這個星期一定會相當難捱!


Background Music: Grass Ark – World’s End Girlfriend

2008-10-27

圍巾狂熱 [購物慾]

秋至,正是置衣但糧盡之時。一直認為秋冬最好的衣飾是厚重的圍巾跟長靴,可惜香港天氣甚熱,真正需要穿這兩種東西的時間很少。然而來到經濟不景的今秋,當一眾友人紛紛表示要節衣的同時,這兩件必不可少的配件又躍然心上 (好,我認是藉口)。

自從在栢林看過手繪的厚重圍巾後,念念不忘想買條誇張得緊的招搖過市。而說實在,IKEA 的方型毛毯跟長條狀毯子都有厚重沉穩的質地,可恨是你要把他們圍上街卻注定是走不了多遠便落得拖地的下場。自己弄嗎? 我又沒有那種手藝。

結果走一轉 LCX,在 Y-3 偶上令人驚艷的 Tartan chunky scarf!

[很愛很愛 Tartan,很愛很愛 Scarf]

向來愛山本耀司,不得不承認的卻是,近年的他是大不如前。而他跟 Adidas 合作的 Y-3 作品就更是慘不忍睹。除了給大 Logo fans 度身訂造的斜孭袋跟皮帶外,就連最易討好的球鞋都不能讓人看上眼;有時我們都不禁問,山本先生造 Y-3 時都在想甚麼?

但今趟走 Y-3 卻是大大的驚喜! 放在 display window 的橙黃色 Tartan scarf 跟 jacket 驚鴻一瞥已教人心跳不止! 一系列的鮮艷 Tartan 衣物一下子掃走各大品牌打從 display滲出來的經濟不景蕭條氣象,更恐佈的,是山本的 Tweed Jackets!

理所當然,說到 tweed 大家自然想起 Chanel;然而穿 Chanel 的 tweed jacket 感覺是 elegant feminine,山本先生的 tweed jacket 卻有種隨心、活潑的形象。

上回二千的圍巾不買白不買;今回山本先生的作品一是 scarf 連裇衫不能獨立買,二是 tweed jacket 漂亮但荷包將嚴重受傷害。我只係想要 scarf 啫,點解要咁對我?


Background Music: Distance - Editors
It often occurs to me that - on a lazy sunday afternoon, a girl who wears only panties and a chunky scarf is the sexiest creature in the warm afternoon ray.

2008-10-05

青年視覺 [濫讀]

德藉友人手上捧著一本 Vision,說她每期都會讀的事還記憶猶新。十二月的北京峻冷而灰沉,我們在她工作的 798 藝術區附近喝青島吃晚飯,到北京唸國語的她因為學校程度的關係選擇了邊上班邊找家教慢慢學。她的國語其實相當不俗,起碼唸寫讀都不能把她考起。

席間大家談及在北京的種種,說很多在德國常讀的網頁跟書刊報章在北京都不能找到;都是靠親友來華探訪時順道給他們捎一點而已。我問,那末在北京你們都在讀甚麼? 不諳漢語的他笑說都是在京老外的讀物或網誌;她卻指指 Vision,說這個很好。

北京其實不乏辦得有聲有色的刊物,Too、青年週刊就是很好的例子。可是要數能跟上國際水平的,大概暫時就只有 Vision。厚重一本洋洋 400 頁,辦雜誌的人有心有力,沒有拿廣告濫竽充數,也沒有隨便捎點膳稿湊拼聚合,倘要認真閱畢整本刊物,還得花上整月的時間。

九月號的 Vision 裡,社長兼總編輯就慨嘆雜誌不掙錢的同時還需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在在暗示在市場上有 “說話權” 的勢力人士對雜誌有所不滿。事實上,初讀 Vision 時我也對雜誌鮮明的政治態度與立場及坦白直接的言論感到驚訝;Vision 透過藝術所反映的世界觀及視野正使之成為國內雜誌的異數。

跟國內唸藝校的友人交往就發現,他們對世界正在發生或已發生的事情均懷著一股熱切與好奇;正是這種欲望與渴求,讓我相信 Vision 絶對有它生存的空間與價值。當本地雜誌矯揉地為模特造型弄專題,構思概念亂作一團俗不可耐;Vision 的攝影技藝已俏俏跟上國際大家的步伐,更讚的,是他們還認真仔細地下注腳給你解釋來龍去脈。

雖然繁多的文字某程度上教讀者覺得累,我還是欣賞他們的用心 [既是出發點也是辦刊的態度] 與體貼。時勢艱難,09 年起 Vision 將漲價至人民幣賣 40 而港幣賣 60;但就雜誌的素質而言,就是賣夠 100 塊還是值得大家乖乖淘腰包付款的。


Background Music: Keep Your Head – Ting Tings

2008-10-04

French Sunday [夢囈]

我在法國的生活。

早上十一時,各自賴在床上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雖然大家都沒有太濃的睡意,就是還沒願意下床進入一天的現實裡。他問,還記得昨天的夢嗎? 我說,昨天的夢境經已記不起。那你得早點睡,十一時前睡好,那早上醒來就有故事。我聽他細說夢的種種,悠悠自早上的混沌裡撥開白霧,慢慢揭開被子坐起來。

洗澡,穿起閒適的衣履,遲了,我們進發去吃 brunch [breakfast + lunch]。店子在星期天大都不開門,踏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慢慢步往週日市場,他說,這個店的早餐很好吃。途中遇上戴賊仔帽的伯伯在自家 café 外抽煙,跟店裡工作的女子搭話。轉角看到一家賣古玩的店,彷彿走進安東尼奧尼 Blow-up 的場境裡。

路上、店裡不斷遇上認識的人和他們的孩子,他說,孩子就是不愛和我打招呼說笑。也許因為他長著鬍子? 週日的市集熱鬧地聚著買菜的伯伯與婆婆,芝士一買是一大堆,麵包或蔬菜生果都買足整家人一星期的份。他說喜歡硬身的芝士,味道好也夠嚼度。要買的都買齊了,最喜歡的要算芝士店賣的自製乳酪,盛在玻璃小瓶裡滲有橙皮的橙味跟朱古力味的。

星期天的 café 門面冷落,坐著吃 bunch 喝咖啡的當兒,瞥見貎似 Charlotte Rampling 的女子架著深藍色的車子一駛而過;他問,怎樣的車子? 我的雙眼在發光,他笑。

回家放下剛買的食物,下午再出發看當代中國攝影的展覽。第二次踏足展覽的場館,工作人員都笑他真的很愛這展覽;他聳肩笑笑,是。他說頭一次跟他來的國內友人一直指出相片背景來自中國哪個大城市,卻一直沒有說出對相片的感受讓他好失望。我笑,法國人還真是 moody。

法國夏天的日照時間長,四五點我們坐露天酒吧喝東西聊天,風和日麗,邊說邊忖度鄰枱的一伙人來自哪裡。六點半,會合他的朋友,回家又看了好一陣子的奧運。閒扯日常喝喝白酒吃點 nuts 地又一天。

星期天,起來只喝了咖啡吃著巧克力,播著 Portishead讀昨天買來的 Vision,錯覺還以為這是法國星期天。


Background Music: Give me a Reason to Love You - Portishead

栢林的新衣 [流浪]

人人都說我會很喜歡栢林,愛音樂愛藝術愛文化的人都該往栢林,而事實上我也很喜歡這城市。兩年前途經德國,在科隆短短留了兩天,可碰巧當時是週末,店子一律關門冷清得很。唯一開放的,只有各式各樣的酒吧跟火車站旁的大教堂。


[栢林的 Dom 跟電視塔]

每個歐洲國家都有自己的氛圍跟感覺,法國是隨心庸懶與閒適,比利時是親切温暖但混雜,德國卻予人冷峻 (或是淡薄?) 嚴肅而俐落之感。也許是我去錯了地方,可是科隆除了麵包 (其實德國的麵包真的很好吃) 肉腸啤酒與歌德式教堂以外 (好像也有一間設計師小店是蠻不錯的),我是甚麼也找不到 (沒音樂沒電影!) 此後也因而沒太大興味要往德國去。今年碰巧友人在赴美留學前於八月返栢林小居,有了探朋友的名目才決意在小遊東歐後往栢林跑一趟。


[藝術融入生活的例子,這次旅行拍下最喜歡的照片之一]

由 Krakow (波蘭) 開往栢林的過夜火車很擠,是一卡睡六個人連行李也只僅僅放得下的那種。上車不久跟鄰室的一伙人在火車上 “野餐” [主要是消化他們在上車前買的奇異波蘭食品 —— 如貎為薄餅實為 “加了大麻烤成的甜批” 跟一堆很甜的包餅與糕點],邊吃還要邊擔心弄錯車位的票務員隨時帶剛上車的乘客睡在我的位置。在車上顛簸整晚後總算在早上九時多抵達栢林。同卡有兩位來自葡萄牙的女生,當中一位是德葡混血兒 [一眼就看出是德國人的那種],全靠她一口流利的德語我們才找到旅舍並在不用跟團的情況下以一天走畢栢林大部分景點。

我對栢林的認知有限,來來去去就只知道栢林圍牆在 ’89 年倒下 [但其實我的德國友人以及在旅行途中遇過的德國人都不知道確實的年份。話說景點一 Checkpoint Charlie 的 Charlie我就問來問去都沒有人能解答他到底有甚麼事跡的問題] 跟眾口一辭的 “栢林是個很 artsy 的城市”。Artsy 與否其實見人見智,倒是城內到處可見塗鴉,所有 Gallery 都賣 pop art 作品就是了 [倒德國的建築都很有型格卻是真的,管哪個德國城市都很摩登有型]。

由於在栢林逗留的時間有限,三天兩夜的行程除了參觀 Wolfgang Tillmans 的展覽以外都沒有仔細發掘其他藝術館;大部分時候都花到鑽店子上;對,我是資本主義 (笑)。一是在 Hackescher Markt 車站外的購物街流連忘返,二是在位於 Eberswalder Straße 車站附近的即影即有 “天使愛美麗式” 照相機狂玩 [吾友說那是醉酒人士的恩物,更藉詞拉著我不放跟他喝喝喝喝到三更半夜最後得乘計程車回旅館]。


[醉酒人士恩物 —— 四格快拍機]

說回 Hackescher Markt。那天本來不是要逛街,只是往 Museum Island 進發的時間太晚,就索性不去而決定隨便四處走走看。不看猶自可,一逛卻發現好多平時只能上網看而摸不著真實的牌子都聚集在 Hackescher Markt;像 Acne Jeans 有專門店,American Apparel (雖然也在其他歐洲城市逛過了) 又跟有型的 thrift store 相鄰。從來歐遊不指望有錢購物,頂多在比利時買雙皮靴好過冬就算了,誰知 Hackescher Markt 走一轉居然有衝動本死血拼一場!

這裡重點推介的其實是栢林設計師的店子 [其中一間就有我的死穴 —— 看起來重身而大條的手繪圍巾! 店主說我有眼光,那是一位栢林 artist 手繪、縫製的圍巾,圍巾的末端綴有貎似藏民祈福用的金色鈴子,是全店最貴的 accessory 盛惠港幣二千元! 我是忍住眼淚跟它道別的! 圍上身可是超輕超暖超舒服有型的啊!!!],很可惜沒有拍到照片也記不清楚名字 [現在想來超蠢的 =_=]。確實記下的有這間 —— Wood Wood Berlin (Mint Institute)。


[Henrik Vibskov! 愛煞他的這個服裝秀]

店內出售的牌子很多,有認識的 Comme de Gaçon [CdG 在栢林也有自己的店] 跟 Viktor & Rolf 也有我不知道卻一見鍾情的 Henrik Vibskov (如果他本來就很出名,勿怪我這裡見識少)。從來喜歡剪裁古怪的衣服,但怪得來又具可穿性而非疑似時裝系學生畢業作品的衣服向來不多,Henrik 的衣因而就變得非常難能可貴。老實說,若在香港能買到他的衣服就是二三千塊 [Wood Wood Berlin 內出售的 Henrik 衣服定價在 200 歐元左右] 我都心甘情願;可拿起他的大斗縫跟小燕尾外套 [他的男裝比女裝更好玩] 又重又大件,跟我的行李箱如此相沖不咬弦,就是如何想要我都買不下手 [也是含淚跟他說再見的]。

[我超想要的三件斗縫跟外套]

信我,他朝有錢的話,肯定會再戰栢林跟他們來個熱烈擁抱。雖說 Paris、Milan、London 跟Antwerp才是歐洲的時裝之都,但栢林其實亦好潮好有型!


Background Music: Werewolf - CocoRosie

事出偶然 [搞事]

大學上莊,莊房有本 “口水簿”。輪流上莊房過日晨的莊員無聊 / 興起便往口水簿留言,那時的我們無憂天真但快樂。雖然現在已無法記起寫過甚麼無聊事,卻仍記得友莊的 Book of Answers口水簿 (當年日玩夜玩!)

時至今日經過 PageOne 依然會忍不住手玩玩 Book of Answers。不是真的求答案或 desperate 至要求神拜佛的境地,純粹喜歡 random surprise 的趣味。[今午正考慮是否給吾友買 “生日套裝”,翻開 Book of Answers 竟得到 “save your energy” 的答案 (!) 嘿]

How to use Book of Answers
1. Hold the CLOSED book in your hand, on your lap, or on a table.
2. Take 10 or 15 seconds to CONCENTRATE on your question. Questions should be phrased CLOSED-END. E.g. ‘Is the job I’m applying for the right one” or “Should I travel this weekend?”
3. While visualizing or speaking your question (one question at a time), place ONE HAND palm down on the book’s front cover and STROKE THE EDGE of the pages, back to the front.
4. When you SENSE the time is right, OPEN the book and there will be your answer.
5. REPEAT the process for as many questions as you have.

耐性不足如我,當然從來沒有仔細閱讀書背的使用守則 —— 原來咁複雜! 現實也許不全是偶然,有人甚至說該是各自努力的修成;我卻願意把生活裡的偶發及偶然性看作由謬誤帶來的機遇與樂子,太努力或太認真單是想都覺得累,何不輕輕鬆鬆找點讓人歡快的小事來逗自己高興?

Fortune Cookie 跟 iPod shuffle 以外,Book of Answers 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隨機玩意 [尤其 hard cover 的版本! 可惜已找不到線裝本 hard cover 的那種]。


Background Music: 04 - Moving Pictures – The Cribs

2008-10-01

Am still sick@home et Crystal Castles-ing [濫聽]

Crystal Castles 不是輕易便能討好聽眾的類型,第一次跟他們打個正著還對 Alice Glass 的聲嘶力竭感到厭煩。熱哄哄的現場溫度把大眾情緒逼至高峰點,Alice Glass 台上忘我投入的程度當時錯覺以為她上了電;然而看了一次又一次的現場録影片段大家就發現 —— 這女生真是忘我真的癲。


湊拼大量 samples 而成的音樂配合 Alice 的囈語、嘶叫、喃喃自語聲不知怎的就是很易入腦而不自覺。一是節拍強勁教人手舞足蹈,二是 Alice 有種獨特的魅力自自然然使人風靡。Crystal Castles 像是蠱毒 —— sampling 的碎片一旦散落腦袋便依附不去,Alice 的聲音則是碎片間反射連繫的電光火石,刺激觸發全身的神經如癲癇症般使人不能自控。

本為一人隊的 Crystal Castles 由負責樂器與 production 的 Ethan Kath 成立於加拿大的多倫多;05 年現任主唱Alice Glass 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録音進 Ethan 的 demo並給放到 myspace 上,恰巧獲得唱片公司的留意才正式促成二人合隊推出唱片。而當時被放上 myspace 的歌曲,便是今天的 Alice Practice。

趁國慶,大家也來 Crystal Castles Live 一樂罷!



[超喜歡 Alice 跟 Ethan 的造型與 Styling]



[經常 stagedive 的 Alice 最近在巴黎的演出就玩出火,話說她在返回台上時誤撞台上的 speaker,演唱會因這意外而被腰斬,Alice 更需被送往醫院]

2008-09-30

Pukkelpop @ Belgium [流浪]

工作的原因很簡單 —— 儲足彈藥大玩。常說每年的生存的意義都只有一個: 暑假去音樂節順帶流浪。碰上比利時的 Pukkelpop 其實是個巧合。回想兩年前大鄉里出城要學英國人去 Reading / Leeds,卻發現一是門票早已售罄,二是被炒賣的黃牛票竟可索價港幣五千! 人都癲。當然他們包羅的演出隊伍是令人讚嘆的強勁,但我明白,氣餒的作用不大。

好在 Google 總為人類帶來希望。左搜右索下發現比利時有個 Pukkelpop! 當年的演出名單竟包括 Daft Punk、Massive Attack、Placebo、Radiohead、Keane、Beck、Artic Monkeys 跟 Badly Drawn Boys (那年想打我的人特別多,亦從此被列入惹揼份子的行列) ! 陣容強勁是不亞於英國的 Readings,於我而言其多元化更是遠勝一籌 (單是能看 Daft Punk 跟 Massive Attack 就是要殺要剁都願意)!

最勁的,是維期三天的音樂節才盛惠港幣千八而已。Muse 呀 Linkin’ Park 勉強唱一小時都七百八了,Bjork 來唱兩小時又近千;人家音樂節晨早十一點直落凌晨兩點,每個演出單位玩上個半兩小時,還有不感動流涕的理由嗎?另一個令我感激的原因是,比利時人好的沒話說 (原因不贅)。


這兩年跟比利時友人同往的野營體驗更是眼界大開。生於阿熱帶地區的香港人每天平均洗澡次數大概是一至二次,歐洲人野營泥巴黏滿身卻可以三四天不洗澡 (嚴重的連牙也不擦)! 幸好歐洲夏天天氣清涼乾燥,白天陽光猛烈溫度卻如香港的秋天一樣涼快,晚上氣溫更進一步下降至十五六度左右儼如香港的冬天;才沒有太大的衛生恐慌出現 (雖然流動廁格的衛生情況可以想像…)。







[campsite 的夜與日溫差極大]

在比利時 Hasselt 市內大型公園內舉行的 Pukkelpop 每年均吸引大量歐洲人參與,場內除表演的舞台外更設有各式商戶攤檔,熱鬧有如嘉年華。飲食攤檔暫且按下不表,電訊、汽車、可口可樂等企業亦進駐場內大肆宣傳。每有無時可做的間場空檔,fest-goers 一是回到野營所在攤抖、一是往各式攤位溜撻、或是不理滿地泥巴隨便找個空位坐臥 (本覺得不可思議的 “隨處坐” 衛生意識,到後來卻變了其中一份子,甚至回到香港都如是。事實上就是很喜歡歐洲人的率性)。


[ "神父" 戴的眼鏡其實是盛啤酒的紙皮。奇裝異服的 fest-goers 比比皆是]

他們的隨意在穿衣打扮上也可見一斑 —— 女生隨便一盤亂亂的頭髮就變了一個髻、隨手捎來布帶一條繫在頭上便成 80s 味重的 Prada 式秋冬 catwalk 頭飾示範、穿雙水靴便多少泥巴都不怕。男生的隨意是一條 scarf 順手一圍、短身墨緑 cargo pants 掛副 ray ben,亂得 (也可能根本是髒) 像用了髮泥的頭髮隨手一抓又是雜誌刻意地 “不經意” 的 bed head 一個。


[Eline]

此行除 Pukkelpop 以外亦去了 Krakow 的 CokeLive,後者陣容單薄之餘更令人發覺 Pukkelpop 的好是 —— 比利時人就是再擠他都給你留點點空間轉身抖氣、波蘭人卻會為站前一點粗暴地推你撞你一點空間都不留給你。長得矮小如我,比利時人往往是察覺了就讓我站到他們前面,好讓大家都得到相同的視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說比利時有最大型、辦得最好的音樂節是絶對不張狂;除本文的 Pukkelpop 外,每年七月初舉辦的 Rock Wrecher 也是陣容鼎盛令人嚮往!


Background Music: Reckless - Crystal Castles

2008-09-26

讀唔毒定毒唔讀 [濫讀]

雜誌常常買,買了是否閱畢則另一回事。以往愛看 CUP,期期買期期自面讀到底。一般雜誌是膳稿就給你弄短一點修個用字加張圖片;CUP 則是來點典故引引出處或來點相關聯想,有立場不亢不卑地輕輕給商品、項目推一把,讀者看得舒服、商者大方受落。雜誌至今方向未變,然而膳稿的份量明顯是愈來愈多,感覺變了中產生活資訊月讀 —— 給讀者的東西少了而退成 “每月定期式” 的公式化刊物。

這裡質素好的報章雜誌從來就少,市場狹窄之餘同質化問題也嚴重;有志辦報辦雜誌的人沒有財力支援更往往讓刊物流於曇花一現。因此生在茶杯身上的變化,除了無奈,倒也明白這不過是商場裡永遠存在的 paradox。

然後上週人懶,百事不忙地端坐在家讀 U Magazine。

以往一書三冊 (或二冊) 買來老是翻過主書跟談食的 Book A 就往書架順手一放,這次留神卻發現 Book B (Life) 談文化電影藝術均好看 —— 像是經濟日報副刊的延伸,從新聞角度探討各種題材的內容。當經濟日報的讀者群已屆三十或人到中年,U Magazine 正好著手招攬二十世紀青年 —— 培養內涵更斟酌年輕人對傳媒報導手法的批判性思考。


如 #148 Sub Feature (高危社會 —— 邊緣歲月,“邊緣青年” 訪談録) 的後記說 “心水清的讀者,大概留意到筆者沒有交代阿雪索 K 的原因。因為,我不敢誤導讀者,單憑兩三晚的相處,短如兩根煙時間,以病態角度去組織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分析她的一言一行。” 單從文字功力的角度看,文章或許未達專題報導的專業與客觀標準;但從記者實事求是不妄下判語的角度看,則已比一眾銷量極高的報紙更 professional。

向來覺得經濟日報集團是家經營有道的優秀企業 —— 眼光準,總是有先見之明能看到正在掘起、有潛力的 niche market 而針對市場需要先拔頭籌推出相關刊物穩站龍頭,如 ezone 也如 imoney;眼光以外,其旗下報章刊物都管有上佳的素質 —— 讀經濟日報就是副刊都辦得一絲不苟、有聲有色。

回顧 U Magazine 在創辦之初曾經歷數次價格調整,大家都說這樣不穩定的價格政策很容易讓雜誌辦不下去。結果在人手不足 (兼人心不穩)、定位不清的情況下,管理層終於摸索到在市場立足的對策 —— 利用集團辦報的經驗與優勢,重新包裝編修雜誌的方向與內容: 一是使 U Magazine 在內容涵蓋上有別於市場上其他同類型雜誌,二是積極為集團開拓well-educated 的年輕市場。相對其他聲嘶力竭喊消費而漸呈氧化的週刊,U Magazine 在報攤的存在像是生機勃勃的青苔。


Background Music: That's Not My Name – The Ting Tings

2008-09-24

"I can't change who I am" "me neither" [c'est tout]

Just that part of Dan and Serena in the elevator. Just that part.





I'm probably too old for high school drama, but then, these young people aren’t exactly that young either. When I was like 20, I did sort of hope thy love that moves mountain; come ask me now, it's more like we move mountains but thy nature. We could laugh and have fun and have sex, but the love and hate shall only eat us consume us. I still remember I once wanted to set him on fire, and let the black hole consume us both. I was crazy, that close.


Background Music: Alice Practice - Crystal Castles

2008-09-21

I LOVE '80s' RETURN!!! [濫聽]

有些樂團或樂手在家就是怎也提不起勁看或聽,可一旦偶然看過他 (們) 的 live,就怎也無法忘記其影,像去年看過 Arcade Fire、CocoRosie 跟今年看的 Sigur Ros 就至今都盤據著我的播放高位。

[Sigur Ros]

八月第三次往 Pukkelpop,事前看本年的 line-up 卻不怎麼樣。除了超想看的 Serj Tankian 跟看過卻依然想看的 The Cribs 跟 A Brand 以外,就是要為一眾因 Sigur Ros、MGMT、Los Campsinos!、Sons & Daughters 和 Metallica 而想打我的 fans 拍照。

[Serj Tankian]








[The Cribs (Left), A Brand (Right)]

與我同往的友人跟我的口味卻不太一樣 (每年都如是的,因為同行的友人喜歡某隊伍,作為香港代表的我雖然聞所未聞卻因為有空檔而一同前往;最後又竟然因一個 live 而變成狂熱崇拜者返港瘋狂 forward 給一眾因為音樂節經常想打我的友人),然而由此卻發現一個有趣的趨勢 —— 八十年代大回歸!!!

首先要說來自丹麥的 Alphabeat。無論曲風跟造型都超級八十年代的他們,站到台上自自然然就能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台下的歐洲人自第一首歌便起勢跳來跳去,以木板搭建的馬戲團式帳篷自始至終都是震動不定的,管你站著不跳,地板的震顫還是會讓你彈來彈去。站在我身邊的比利時人就說 Alphabeat 是極捧的樂團,單曲 Fascination 的 MV 更是非常有趣芸芸 (真的,當 Alphabeat 玩 Fascination 時,全場的人都在唱!)。



但我初看這 MV 時真的噗哧笑出聲! 根本就是給 MTV 標上 ‘80s classic 的古董 MV 嘛! 我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長大的孩子 (國內管我們叫八十後),一看就覺得 “太親切了!” 男女和聲合唱、繽紛熱鬧的唱腔與歌曲編排,加上穿高腰褲、吊腳褲白襪跳扭腰舞的男女生… Alphabeat 實在是炎夏裡為一眾在辦公室勞碌工作的上班族佳音!

[Alphabeat 女主音]

二來就是 The Ting Tings。同樣是衣著 (視覺上甚至比 Alphabeat 更勝一籌,跟來自英國有關係嗎) 跟聲音都很八十年代的他們,跟 Alphabeat 對比下卻是較大路而保守的一隊。感覺上不及 Alphabeat 好玩多元化 (其實就是沒有八十年代得很徹底罷),少了一點活力卻有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音樂與形象。



第三位是法國代表 Yelle,上台不久她便 stage dive 進人群中,玩八十年代 disco 電子舞曲的她,一刻都停不了,是視覺上最讓人震撼的一位 (這點在看 MV 時尤其明顯)。老實說她實在不是我杯茶,可歐洲人是迷她迷得不得了,她開不開口表演場地也氣溫急升,全部人都熱血沸騰。



接下來是加拿大的 Crystal Castles,大量使用 sampling 的音樂與 Alice Glass 扭曲的嗓音 (對不起,但我真的只覺得她在叫而沒有在唱),混合出他倆獨一無二的電子舞曲風格。曾在 Skins Season 2 內客串演出的他們,現在是炙手可熱的紅人。



最後是 MGMT。紐約的代表向來都討人歡心,多元且有大家風範。沒有霸道或 aggressive 的氣焰,反有集取歐洲英國與美洲大陸的容量,他們的聲音有著平和的氛圍,易上口更易入腦也非常耐播。他們的音樂除被 Skins season 2 選作片尾曲外,Gossip Girl 初季的片尾曲也由他們包辦。



八十年代回歸在時裝界早已明顯不過,反倒在音樂界的回歸我是在 Pukkelpop 後才深深感受到。這股風氣在香港也許暫未形成,可在歐洲卻已是深入民心。我一直喜歡八十年代的事物,喜歡那種繽紛、大膽和勇於創新;相對九十年代或廿一世紀的貪戀安逸不求進取,八十年代就像是代表開創社會繁榮的意志和精神。

像上文提及的樂手和樂團,縱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秉承了八十年代的風格,但他們所表現的東西卻是非常的現在而毫不落伍過時,說到底 spirits of the ‘80s 不就是打不死的活力嗎? Welcome back! Return of the ‘80s!!!


Background Music: Like It or Not -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
[for more pix, visit my Flickr site]

狂人教育 [偽裝知青]

年前看過寺山修司的電影,坦白說,深奧抽象得一點都不明白。他的怪雞不僅止於畫面,也在於意識跟表逹方式;我就是抓破頭皮還是想不出導演那年代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跟他所呈現的影像有甚麼關聯。

然而看了一次或只看一種作品形式便妄下定論判死刑又很不公平,因此當前進進牛棚劇場聯同日本流山兒事務所和 E-run 合作出演寺山修司編寫的劇目 “狂人教育” 就決定再看。




這是一個非常簡明而小孩和大人都會明白的故事:在一個平凡家庭裡,醫生宣佈在他們當中有一個是瘋子。家中各人怕自己被認為是瘋子,他們暗中隱瞞肢體上,身體上的不利條件或者有自卑感的地方,開始作統一化的行為。在木偶劇的文本上面在加上木偶和操作木偶的人的對話,這些都暗示人的個性和社會結構的關係性。

本作品是1999年在韓國作世界首演,及後到世界各地作巡迴演出,超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引起了“有魅力的社會諷刺戲”“人的自由意識與命運對立起來為主題的超現實主義戲”等的很大反響。演出以普通話為主,演員來自日本、台灣、中國、香港。The See Magazine 指出狂人教育是「貝克特也會皺眉的大膽而嶄新的實驗戲劇。值得感歎!在這裡,人會變成玩偶,語言會變成除了語言以外的所有的東西。」

網上看過該劇於台灣演出的片段,無論是服裝或舞台設計均有一定的差別‧在牛棚劇場上演的這次,囿於場地大小的限制,演員跟觀眾的距離非常接近。流山兒事務所的演員在劇初繞著全黑的舞台繫上像日本神舍裡常見的“結界繩子”(好好好,這是我自己對那繩子的稱呼),飾演木偶的演員無論多努力都不能逾越該範圍。通過這種限制的表現,導演就突出了寺山修司所要表達的社會規範與人們意識與行為的微妙關係。

除了舞台設計,像以百家布併湊製成帶有和服及中國古服味道的戲服也在視覺上震撼著觀眾的神經。5 個半瘋不癲的木偶各自有著代表自己的顏色,塗白的臉像日本的藝伎把真實的臉孔藏起來,彷似戴上面具只能靠大幅度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的人偶一樣。

而說到演員,來自中港台飾演木偶的出演者揉合歌 (部分演員更以類似評彈的唱腔演唱,與日藉演員把玩的三味線配合得極為動人)、舞、(演) 技演得大膽狂放;穿上一色黑衣的日藉 (流山兒事務所) 演員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強烈舞台風格。當兩者在狹小的劇場同台合演時,彼此的交流與刺激即產生出巨大的火花,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感官震撼。

導演與演員通過強烈的肢體語言與視覺效果把言簡意賅的劇本作了具像而貼實的呈現,更讚的,是這次的中港日台合作成功地混合了中日兩國傳統技藝把劇作的精粹演繹出來。雖然只是短短的1.5 小時,故事當中的信息卻已實實在在地烙到觀眾的心裡。


Background Music: Seven Months - Portishead

布拉格特產之水洗極都唔清 [閒扯]

捷克的朋友是位熱情的地主,除了不停給我嚐捷克地道食品外,也給我介紹各種遊客愛買的特產。Bontanicus (Hortus botanicus & apothicus) 正是此其一。專售天然護膚品的這家店子也許是台灣人的至愛 (事實是,台灣人可能是最愛購物的民族,他們是甚麼都能買上幾大袋的血拼之徒…),友說他的台灣朋友就先後兩次花上好幾小時在店裡買了港幣數千元的產品。


老實說,Bontanicus 的產品感覺塗到身上都好油好油 (而且不易擦也不易塗),東試西試還是沒一點頭緒能買點甚麼。跟友左鑽右翻下碰巧進來一團台灣旅客,七嘴八舌討論死海泥系列的產品。他們進門 5 分鐘後,連我也對Bontanicus 有了點眉目。

然後 10 分鐘過去,開始想: 用死海 (的) 泥 [後簡稱死海泥] 造的肥皂該是好東西。15 分鐘過去,覺得不買點死海泥的產品真是白跑了布拉格一趟。看台灣旅客狂掃死海泥皂,心癢也買幾塊 (嘿,就是當手信也挺好的);聽他們熱烈討論兼狂掃死海泥面膜,突然就覺得死海泥真是個寶貝,不買真是白不買,還山長水遠的。 但死海泥其實臭死人。反覆嗅過三瓶不同的死海泥面膜,掙扎良久才選上相對臭度最小的 Oceanic Clay Repairing Mask (注意,並非不臭,只是相對上臭味稍弱),卻沒有認真細讀盒上的指示。上星期開封,家妹與家母離遠即大喊好臭;難為我,望清盒面指示才知道最少也得 15 分鐘才能洗掉。

更離譜的是,原來每星期得用 2 – 3 次,開封後 3 個月必須用完! 以都市人的生活節奏而言,潛台詞即是 “若閣下使用後皮膚狀況沒有改善其實是閣下的懶惰所致” 啦! 不負責任的死海泥! 難得捱夠 15 分鐘,再發現死海泥十分難清洗! 用溫水洗 7 分鐘還是一臉灰! 如果說死海泥能深層潔膚,我敢講,去地盤抓一把最髒的泥做面膜亦有同樣功效! 咁難洗喎!!!


Background Music: 10,000 Nights - Alphabeat

Make A Difference [閒扯]

女孩大多隨身一堆護膚品,step 1 2 3 按步就班的料理自己,我人懶,總覺統統用一種就好且並一直如此。直到漸漸察覺身邊人都開始比自己年輕,早上起床真如劉嘉玲所說 “毛孔都打哂喊露”,才知道自己錯得恐佈。

然而嘉玲用的 SKII 又太老。

對於買物,每人都有某種死穴 —— 比方說,舉凡青色的東西葉小姐都有要買的衝動。之於我,那是言之有物的科學根據與乾淨俐落的外表 (或是,該行從業員使用的東西。例如髮型師總用 Schwarzkopf professional 跟 Sebastian 的 products,自己買我也只買這兩個牌子)。

說回護膚品。中學時買 Neutrogena、ZA 和 Ultima,過渡到大學跟同房一起用 Body Shop、Fancl、Boots、Origins 跟 Philosophy;至今家中還有的,卻只剩極適合懶人使用的 Origins —— 易塗易洗還耐用! 三月半年才買一次不是很適合懶人嗎?

最初好像只是衝動要買橙色的磨沙,然而皮膚好人又親切 (我就見過 Fancl 的 Sales 皮膚極差還跟我說公司的產品極好! 你信她不信?!) 的 sales 卻一瓶又一瓶的介紹著 —— Dr. 的研究簡略、瓶裡含有的靈芝 (不是 2036靈芝包子的中西合壁) 白茶跟生果粹取物…

我的死穴是 (1) 她真的好專業,不像 Watsons 裡硬銷明擺要賺佣金來逼你買東西的女人 (2) Origins 的產品嗅起來沒有人工添加的香料 (妹常嘲說只要味道像樟腦我便會塗。可於我而言它們真的像剛研究完畢便給馬上裝進 test tube 的新鮮無添加產品! Ultima 當初給我的印象也如是) (3) 它的 logo 簡潔但鮮明,包裝也不花巧實事求是 (4) 產品名稱不像別的牌子講功能,而是 copywriting 般的 tagline! (5) Origins 常寄來新產品詳細且深入的介紹 (Dr. 的新研究與發現! 雖然不俗的 after sales service是後話)。

近來很喜歡的 Origins 產品包括 (1) Make A Difference ™,試過十二月往北京,超凍超乾燥的天氣只要塗一抹臉就變得水份充足有活力,其他啥也不用塗! (2) Weil for Origins – Conditioning Lip Balm,扁身的潤唇膏,雖然放在褲袋裡會融掉,卻是非常非常的好用! (3) Out of Trouble® —— 暗瘡急救,不知怎的它那樟腦味真的好像一抹就能把你治好 (4) A Perfect World,白茶抗氧化補濕,懶人晚上抹完整塊臉上床睡就好。


Background Music: Cap – The Kooks

2008-09-15

Lille [流浪]

八月流浪歐洲,途經法國、比利時、捷克、波蘭跟德國,三星期充電完畢,回來兩星期旋即散盡,可恨! 一直不曾細說沿途風光,是感覺遲鈍了也是人懶了十級多;隨後將不定期更新點滴 —— 第一站是很中產的 Lille。


位於接連比利時邊境的法國城市 Lille 感覺相當不法國,具有 Flemish 的建築風格,誠如比利時的城市一樣在市中心有著圓形廣場 (上圖)。友說這是由於Lille 曾於法國革命以前被荷蘭人佔領,故留有 Flemish 的特色。

亞洲人旅行往法國必到巴黎,購物、文化、藝術均以巴黎為核心,可漂亮歸漂亮,巴黎感覺就是滿滿擠著旅客與遷居當地的商人,沒有法國人真正的生活節奏與步伐 (而且巴黎的居民還不是都光鮮有格調,部分地區是滿窮的)。

反觀 Lille,小小的城市幾乎都能徒步逛,不會撞口碰鼻都是拿著地圖感覺迷失的遊人。上文提及 Lille 的感覺很中產,原因一是當地人都衣履整潔 (看得出剪裁都下過一番工夫。當然你也會說這是基本的),當地的商戶不管是大街小巷都井然有序,沒有如雜貨倉般的凌亂塵封感,反映出城市整體安穩而小康。

原因二是幾乎所有進駐巴黎的大牌均可在 Lille 找到袖珍版分號,英德日客街角巷尾可見‧此外散落城市各處的傢具店都是有型得很的 design shop,餐廳也都 funky 時髦。在 Lille 的時候就想,要體會法國人隨心的 chic 與 posh,實在應該忘記巴黎移往 Lille。

四天三夜走進法國人的家吃喝玩樂、逛美術館往café 小酒館、午後在陽光下散步閒聊,實在沒有比這更寫意。大家說小城市沒啥好幹,然而城市愈小,人才愈能貼近城市本身的個性,更深地感受她的氣質與氛圍。在我而言,Lille 的小巧精緻倒是 easily likeable。


Background Music: God Has A Voice, She Speaks Through Me - CocoRosie

2008-09-07

Raegan x General Electronics


離開 Prague 前往 Modern Art Museum, 看到這件有趣的作品。

話說 Raegan (列根) 仍在當演員的時候被 General Electronics (GE) 邀請作宣傳大使 (類近今天的代言人),職責巡迴美國大小城市向 GE 的員工發表演說作精神鼓勵。而該期間後來被視為培訓 Raegan 作 public speaking 的重要時期,正因為演說使他對政治及民生更為關注,奠下了日後參選作總統的基礎。

圖中的面包機為 GE 出品,其與牆上電管畫相接的電線將熱能傳達,使勾勒出 Raegan 臉孔的電管呈通紅色,表現出 GE 造就 Raegan 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總統的 metaphor。

Cute kid


Cute kid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ing_mccrispy

巴黎下機後趕上往 Lille 的火車,前座的他一直在椅背前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超 · 可 · 愛 !!! 還在咬奶咀的他,全程車都o依o依哦哦地跟父親說個不停。爬椅子、跑車卡、跟父親捉迷藏,他父親都笑著跟他做全 (有趣的是,當所有孩子都不喜歡跟蓄鬚的吾友打招呼;只要看到我,他們就咧咀笑;大概在小城市亞洲人畢竟不常見罷?)。

歐洲人,或其實該說是外國人管教孩子的方法跟香港人的大不同。昨於地鐵碰上夫婦倆帶著剛會走路說話的小女兒,孩子跑跳亂竄叫抱本是常事,當母親的卻不斷喝止並大罵女兒要她好好把緊扶手站著不動。如果她是上圖孩子的母親,怕就要吐血。

fischerspooner


fischerspooner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ing_mccrispy

攝於在 Brussels 舉辦的 "It's not only Rock 'n Roll, baby" 展覽。主辦單位邀來近數十年來對 Rock 'n Roll 帶來重要影響的樂手 / 樂隊製作展品 (畫、録像、installation、筆記、攝影等),當中吸引我的,包括上圖的 Fischerspooner,以及 CocoRosie 的 Bianca Cassidy。

參觀者可於入場前租用導覽器,收聽部分參展者的訪問或 art critique 對作品的評論,部分更附上樂手特別為展品收録的音樂聲帶。

[其他參展者包括 Sigur Ros, Patti Smith, Yoko Ono, Pete Doherty...]

bike


bik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ing_mccrispy

栢林舉目皆是的 "Bike Taxi",又以上圖的最有趣。共七個位 (六個乘客),位位承惠一歐元即可圍繞使館區轉兩圈。人多手腳亂永遠是對的,所以只有掌舵的司機才有權決定 bike taxi 的方向,其他人亂踩,其實都不過是白費心機。

但個司機不斷轉急彎同險避私家車係超好玩囉!

2008-08-02

Addicted [濫聽]

There are songs that put me in a certain mood, songs which gives me flash back, songs with memories. And this is one of those.

On and on and on - Wilco

2008-07-29

潮上腦 USB [廣告時段]

兒時考試前夕最想得到記憶麵包,腦力不足大食搭夠想也是美事一件。倘閣下連食都懶... 倒 "質人食" 亦未償不可。


前稱賣文具先有得發的蘇先生現進軍 IT 界推出潮上腦 USB,2 Gb 容量訂價 HKD 180,預定於九月推出市場,首批限量三百,先訂先得。凡現下訂單者,可獲 USB 訂購卡乙張,集趣味與實用於一身為送禮自用皆宜精品,有買,趁手!


Background Music: 正教育 - At 17

2008-07-28

華麗一族與桃太郎 [濫看]

李兆忠在 “曖昧的日本人” 裡提及,日本民間故事 “桃太郎” 裡反映的無事生非、以小勝大實為日本人潛移黙化的傳統教義。話說桃太郎有日無事要父母給他弄了一面 “日本第一” 的旗幟,往鬼頭的地盤挑起事端;鬼頭本來就沒有作出挑釁行為,卻平白敗在桃太郎的攻擊下,打輸了竟又甘心情願俯首稱臣向小不點桃太郎奉上金銀財寶 (能說成日本人有嚴重的搏彩心態嗎?)。

桃太郎打鬼頭正好像日本人侵略鄰國的歷史。而華麗一族也誠如桃太郎的故事有著一樣的潛台詞。

1. 父與子 —— 日本民族主義

銀行家父親万俵大介與實業家兒子万俵鉄平無論在權力上地位上均反映出巨人與小不點的強弱懸殊。在軍國主義抬頭的年代,細小島國人民一心攻破鄰國大陸圖取豐富資源與安身之所;實業家兒子的鬥心與自信正象徵島國人民奮力求存的精神。可是大家當然也記得,日本戰敗後多少男人剖腹自盡不面對往後的現實;實業家兒子在失敗 (或套其言夢想幻滅) 後即失去生存意義,在深山雪嶺渺無人煙的地方自行了結倒影出戰敗自殺的現象。

此外,把銀行家父親的角色塑造得陰險奸狡、把持不定又自卑;兒子則一副光明磊落、進取又有理想的模樣 (還找木村拓哉來飾演),誠然打從開始已為觀眾訂定認同的取向。不管結局如何,編劇透過故事所帶出的訊息與教化仍然深刻且成功。


2. 妻與妾 —— 日本人的兩種性格

桃太郎討伐鬼頭可以出師無名無理取鬧,本著勝者為王、打贏說了算的心態,名不正言不順亦被順從 —— 二次大戰時期日本口口聲聲要建立 “大東亞共榮圈”,強詞奪理只有日本才能振興亞洲、只有日本才最適合統領亞洲大陸;這種桃太郎精神在華麗一族裡就透過万俵大介的情婦呈現出來。

溫順克己卑躬屈膝的正室被視作無能、不能持家的花瓶,反倒出身寒微手段厲害的情婦在背後操控顯赫家族裡各人的命運 —— 本末倒置,卻又是以弱制強的另一個變奏。託辭以發揚万俵家為己任,實質在把弄權勢以滿足一己控制慾。由安排家族聯婚至搞小動作離間眾人關係,作情婦的損人不利己得眾叛親離 (連親弟亦指出其前景堪虞)。可日本人就是有種情意結,連小人都要安他藉口營造可憐、應獲同情的形象 —— 她甚麼也沒有,就是輸了要離開,正室都還為她 “長久以來對万俵家作出的貢獻” 而道謝。

李兆忠說日本人有兩種極端的心理,一是極具侵略性 (極端自大),另是極恭順服從 (極度自卑);万俵家的一妻一妾就正正反映出日本人兩種矛盾的性格。

3. 成與敗 —— 日本人的反思

實業家兒子為理想付出一切卻敗在機關算盡的銀行家父親手上,以小勝大最終還是不行嗎? 酸溜溜的兒子認命服輸是暗示自己不過敗在大自然弱肉強食的定律下嗎? 最後以小併大的阪神銀行 (銀行家父親的畢生心血) 還是逃不過被吞併的命運,是進一步闡明不可抗的宿命才是失敗的原因嗎 (或是誠如万俵家次子所說的,阪神銀行 / 其父已失去了理想所以只能走上絶路) ?

此外自殺於日本人是否代表寧死不屈的骨氣? 當世人普遍認同自殺是懦弱的行為,為甚麼日本人總對自殺身亡的死者遺屬說 “他死的很有尊嚴很有男子氣概” 呢? 或其實,透過死亡日本人希望把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意志深深烙印在倖存者、在生者以及下一代的腦裡? 寄望他們延續自己的精神與遺志,實現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呢?

給安排在最後、万俵鉄平的遺言就很意味深長:


人其實是很渺小的存在,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堅強,不斷虛張聲勢而受傷,那傷口在不知不覺中在自己的身體擴散,人是愚蠢弱小的生物,正因為如此,所以人才需要發夢的,實現夢想是很困難的,有時還甚至讓人痛苦,於是我認為,開拓未來,是因為人類有著將熱情傾注於夢想中的力量。但是,當人忘記了自己的理想,榮耀 (Ego) 就會立刻迎向尾聲。但是我為甚麼看不見明天的朝陽呢?

但是我為甚麼看不見明天的朝陽呢?" 這是編劇對日本傳統教化的質疑嗎? 為甚麼有這樣的想法還要把英雄殺死而不讓他堂堂正正捲土重來? 抑或這其實是另一個高潮,不過為令觀眾難忘? 我又該不該把日本人對包裝的熱愛也計算在內,把自殺看成是保存體統與顏面的一種手段呢?


Background Music: God Has A Voice, She Speaks Through Me - CocoRosie

2008-07-27

CocoRosie... [濫聽]

我很貪心,總想得到更多;去年見著 CocoRosie、Patrick Wolf、Arcade Fire 跟 Smashing Pumpkins 該如願已足,卻老蹬腳為錯失 Blonde Redhead 跟 Marilyn Manson 而耿耿於懷。今年左度右度仍然人算不如天算,趕不上尾場 CocoRosie 又失掉看 The Kooks 的機會。哎。

朋友鬧 "睇左一次仲唔夠?!"
我 "... CocoRosie 有新歌呀"

God has a voice, she speaks through me


所以從來自知是惹揼的材料。

2008-07-26

Indie [濫聽]


友的樂隊 The Fragile 推出 EP 後進入暫休狀態,現另組加入大提琴手的純音樂團 Magnolian。本來在 The Fragile 時期傾向 "位位獨立" 的聲音過渡到 Magnolian 後變得漸漸融洽,音樂氛圍與 World's End Girlfriend 類近,曲調自平和緩慢轉向屏息不能的緊張急迫感覺正逐漸成形。

同場演出的另一隊目 Chochukmo 為是日驚喜。主音 Jan 暫或未能稱得上收放自如,其唱腔卻很像 The Kooks 的 Luke,朝氣蓬勃之餘感覺有如暢快的夏日;而說到底我本來就喜歡 The Kooks,自然也對 Chochukmo 生出好感。揉合 Jazz、Indie 跟 Raggae,Chochukmo 五人成行自然而然地歡鬧嬉戲。

另 The Kooks 八月二十一日將於香港九展演出!

August 21 (Thursday), 2008
8:00pm
HITEC - Star Hall
HKD $580 / $380

咪走鷄!


Background Music: You Don't Love Me - The Kooks
(看 Chochukmo 時不斷想到這首歌,左右思量卻都說不出名字!)

純粹衝動。[細碎]

(1) 常常買書讀書的人應該不會逛書展,因為各大書店的折扣卡都齊全,家裡書架上待閱跟正在閱讀的書同樣多根本毋用一天內大量入貨。友問,逛書展該看平常不看的書類,或是平常常看的書類;我答,剛推出的新書類。平常不看的書展要是看過買下即便衝動購物,過後包保不看只能充實書架,平常愛看而新出的書種,鮮買鮮讀還打折,大概是買書人心裡的小便宜。

(2) 好想要 Ellen Sussman 的 Dirty Words: A Literary Encyclopedia of Sex、Jodi Picoult 的 The Tenth Circle、Imogen Edwards-Jones & Anonymous 的 Pop Babylon、Nathan Dunne 的 Tarkovsky 跟小克* 的 “心上人”,哎。


基本上 Imogen Edwards-Jones & Anonymous 的書都全了,就只差這本新的;可是第一版很大本不好帶出門四處讀,而且除了 Fashion Babylon 跟 Hotel Babylon 較好以外,其餘的感覺太像 ghost writer 代筆,信心少了。

最近在讀 Jodi Picoult,Nineteen Minutes 的細緻深刻引人入勝讓她暫企閱讀高位;但刻下正讀著的 Vanishing Acts 有點遜色,大概得全本讀完才能訂下是否整套買全的定論。

(3) 總是穿拖鞋四處走,但是走路太多腳會痛,現正尋找穿後能健步如飛走萬里路的舒服但絶不難看拖鞋 (至少) 一雙;不想除 flop tan 以外大家記得的我是常穿難看拖鞋的女人。

[這雙 Adidas 超舒服,但友說超肉酸。見唔見到著左一個暑假之後的 flop tan?!]

(4) 談及喜歡的作者,從小六至大學的排序是倪匡 (衛斯理)、林燕妮、梁羽生、李碧華、赤川次郎、白先勇、黎堅惠、劉以鬯與陳冠中。後來則變成了大矢和美、矢澤愛、黎達達榮、浦沢直樹、亞樹直與沖本秀、Gipi 跟古谷實。

很想愛上黃仁宇,可惜我道行太低,十個字幾乎八個看不懂;萬曆十五年不覺一看兩年現於架上塵封不動。

(5) 以前除了 compulsory (計分而逼住要讀) 的 ERS (English Reading Scheme),從來不看英文書。當然 Roald Dahl 是唯一的例外;猶記得 Charlie & the Chocolate Factory 對一個小三生的衝擊。現在則都在讀英文小說,只因譯本教人太卻步。近兩年看過又印象良好的作者有 Sergei Lukyanenko、Stephen Clarke、Imogen Edwards-Jones & Anonymous 跟 Jodi Picoult。

(6) 謝過 professor 後馬上收到回音,他說,如平常任何一個人,他喜歡想像自己能改變世界。是的,我們都想盡綿力讓至少一個人的世界變得更實在更豐足更美好。他的課刺激我那久懶無用的腦細胞,如是,但願我也正在做同樣的事情。


Background Music: Pitiful – Sick Puppies
*係我唔好, 搞錯哂...

2008-07-20

Devastating [濫讀]

找不到拾當的形容說明 Nineteen Minutes 的感染力。唯有讓 Jodi Picoult 自己講。



這幾天 Tori Amos 翻唱的 I don't like Mondays 一直不自覺地重播著。

2008-07-16

電玩版三國演義? [濫看]

八千萬花到哪裡去是有目共睹的。

梁朝偉由香港到亞洲甚或歐洲都是能賣座的臉孔、金城武在台灣日本都通行,加上國內的演員,赤壁肯定在亞洲市場很能賣。此外,憑導演本人在荷李活的名氣與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歷史及武術的好奇,也肯定了在海外市場佔有同樣優勢。於是片酬與宣傳共佔去八千萬的多少?

然後戰爭片賣觀眾場面,特技與後期效果少不了,145 分鐘的畫面要處理的細節與功夫可多著。Lord of the Rings 拿下的獎項與其流麗畫面自是不可分割,聰明人如赤壁的投資者當然深明此理 “既然花錢,就花得徹底朝壟斷奧斯卡的方向邁進連假景假場面都要做得漂亮過人”;如此將來出版的 DVD 封面才不愁 description 不夠。

不過請來大牌就得滿足演員滿足觀眾,買了票只見得偶像兩分鐘或八個畫面大概口碑就要差一半;同樣,請來明星不給他們安上相當的戲份將來讓他們在傳媒前抱怨或因而遭影評人嘲笑大概也會令影片貶值。只可惜人生的舞台上沒可能要所有人都當主角,過份刻意的舖排給每個人平均的亮相機會最後只成就沉悶與冗長。公平背後的另一問題是,每個人都沒有得到點睛的著墨而變得面目模糊。

觀眾問,有必要多加輕鬆 “逗笑” 的情節嗎? 明明是十萬火急卻安插笑位一個節奏拖慢了不止,恐怕還畫虎不成反類犬。觀眾又問,梁朝偉要走 “動作明星” 路線了嗎? 如死魚般躺著爬著就是床戲,究竟是導演本人欠缺想像力? 抑或導演要強調戰爭計謀才是主線其他枝節不過通通是潤色? 還是色戒讓他印象太深刻而非要梁朝偉多演一次?

145 分鐘到尾螢幕上的 “to be continued” 更令人扯火 —— 說赤壁但不燒船、每每交不出貨隨便讓演員扮扮漫畫人物怒吼掩耳扮錯愕了事;外國人或許看 Batman、Fantastic Four 大,但我們再差都讀過三年中史,赤壁怎可拿玉皇朝出品的三國演義叫真人加特技演一次作算?!!!


Background Music: Seven Months - Portishead

2008-07-15

同人唔同命 [Mike Teavee]

David Letterman 繼續精彩。跟嘉賓閒談間突然話峰一轉讓對手措手不及誤中圈套說了不想或不該說的話為精彩一,拿政治人物開玩笑為精彩二。


當 Barack Obama 二度成為 Rolling Stone 封面人物,Dave 昨笑說 John McCain 也獲同一榮譽 —— 上了 "Kidney Stone" 封面 (點解上網搵唔到幅圖?!!!)。

我知,我講係唔好笑的;你睇啦,睇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 今晚有 Meryl Streep!


Background Music: By The Cathedral - Keren Ann

2008-07-13

Anglo-French Struggles [濫讀]

年前讀了 Stephen Clarke 的 Talk to the Snail – Ten Command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French,連法國人都盛讚這書是 “所言不虛”;作者幽黙的風格與生動到位的文筆確深得人心。贏了口碑,自是要再下一城,進軍 fiction 類別。


頭炮 A Year in the Merde 推出即成 best-seller,續集 Merde Actually 亦順利承接前勢穩企暢銷榜。剛過去的 5 月才發行第三集 Merde Happens,9 月又將印發第四本 Dial M for Merde;如此 shit (Merde) 法倒也不賴。

如 Talk to the Snail 是外國人往法國旅遊留學工幹甚或生活的入門書,概括了在彼方 “work” 與 “唔 work” 的 “dos” and “don’ts”;Merde series 就是循序漸進把各種錯誤具體生動的呈現,可看成趣味生活例子。

Merde series 敍述主角 Paul West 自英國轉戰法國飲食業,一心嚮往法國女人與 lingerie 的世界,卻一頭栽進無止盡的語言及文化衝突裡;聲色味都是法國風情,峰迴路轉處卻又體現了大家往法國常莫名碰得的一鼻子灰。


剛看畢 Merde Actually,尤其喜歡當中有關發音問題引發的笑料。法文發音多刁鑽難讀,咬錯一個元音往往意思就相去極遠;主角在請警官 “put your hands on your hearts and promise” 的同時就把 hearts 誤讀成 dicks 即變相叫警官 “put your hands on your dicks and promise”,但抵死的卻是段末的一句 “Well, they obviously did”。

當然,在我的情況則更常是讀錯了都懵然不知而友則在一旁偷笑。


Background Music: Happy - Fischersp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