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30

Pukkelpop @ Belgium [流浪]

工作的原因很簡單 —— 儲足彈藥大玩。常說每年的生存的意義都只有一個: 暑假去音樂節順帶流浪。碰上比利時的 Pukkelpop 其實是個巧合。回想兩年前大鄉里出城要學英國人去 Reading / Leeds,卻發現一是門票早已售罄,二是被炒賣的黃牛票竟可索價港幣五千! 人都癲。當然他們包羅的演出隊伍是令人讚嘆的強勁,但我明白,氣餒的作用不大。

好在 Google 總為人類帶來希望。左搜右索下發現比利時有個 Pukkelpop! 當年的演出名單竟包括 Daft Punk、Massive Attack、Placebo、Radiohead、Keane、Beck、Artic Monkeys 跟 Badly Drawn Boys (那年想打我的人特別多,亦從此被列入惹揼份子的行列) ! 陣容強勁是不亞於英國的 Readings,於我而言其多元化更是遠勝一籌 (單是能看 Daft Punk 跟 Massive Attack 就是要殺要剁都願意)!

最勁的,是維期三天的音樂節才盛惠港幣千八而已。Muse 呀 Linkin’ Park 勉強唱一小時都七百八了,Bjork 來唱兩小時又近千;人家音樂節晨早十一點直落凌晨兩點,每個演出單位玩上個半兩小時,還有不感動流涕的理由嗎?另一個令我感激的原因是,比利時人好的沒話說 (原因不贅)。


這兩年跟比利時友人同往的野營體驗更是眼界大開。生於阿熱帶地區的香港人每天平均洗澡次數大概是一至二次,歐洲人野營泥巴黏滿身卻可以三四天不洗澡 (嚴重的連牙也不擦)! 幸好歐洲夏天天氣清涼乾燥,白天陽光猛烈溫度卻如香港的秋天一樣涼快,晚上氣溫更進一步下降至十五六度左右儼如香港的冬天;才沒有太大的衛生恐慌出現 (雖然流動廁格的衛生情況可以想像…)。







[campsite 的夜與日溫差極大]

在比利時 Hasselt 市內大型公園內舉行的 Pukkelpop 每年均吸引大量歐洲人參與,場內除表演的舞台外更設有各式商戶攤檔,熱鬧有如嘉年華。飲食攤檔暫且按下不表,電訊、汽車、可口可樂等企業亦進駐場內大肆宣傳。每有無時可做的間場空檔,fest-goers 一是回到野營所在攤抖、一是往各式攤位溜撻、或是不理滿地泥巴隨便找個空位坐臥 (本覺得不可思議的 “隨處坐” 衛生意識,到後來卻變了其中一份子,甚至回到香港都如是。事實上就是很喜歡歐洲人的率性)。


[ "神父" 戴的眼鏡其實是盛啤酒的紙皮。奇裝異服的 fest-goers 比比皆是]

他們的隨意在穿衣打扮上也可見一斑 —— 女生隨便一盤亂亂的頭髮就變了一個髻、隨手捎來布帶一條繫在頭上便成 80s 味重的 Prada 式秋冬 catwalk 頭飾示範、穿雙水靴便多少泥巴都不怕。男生的隨意是一條 scarf 順手一圍、短身墨緑 cargo pants 掛副 ray ben,亂得 (也可能根本是髒) 像用了髮泥的頭髮隨手一抓又是雜誌刻意地 “不經意” 的 bed head 一個。


[Eline]

此行除 Pukkelpop 以外亦去了 Krakow 的 CokeLive,後者陣容單薄之餘更令人發覺 Pukkelpop 的好是 —— 比利時人就是再擠他都給你留點點空間轉身抖氣、波蘭人卻會為站前一點粗暴地推你撞你一點空間都不留給你。長得矮小如我,比利時人往往是察覺了就讓我站到他們前面,好讓大家都得到相同的視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說比利時有最大型、辦得最好的音樂節是絶對不張狂;除本文的 Pukkelpop 外,每年七月初舉辦的 Rock Wrecher 也是陣容鼎盛令人嚮往!


Background Music: Reckless - Crystal Castles

2008-09-26

讀唔毒定毒唔讀 [濫讀]

雜誌常常買,買了是否閱畢則另一回事。以往愛看 CUP,期期買期期自面讀到底。一般雜誌是膳稿就給你弄短一點修個用字加張圖片;CUP 則是來點典故引引出處或來點相關聯想,有立場不亢不卑地輕輕給商品、項目推一把,讀者看得舒服、商者大方受落。雜誌至今方向未變,然而膳稿的份量明顯是愈來愈多,感覺變了中產生活資訊月讀 —— 給讀者的東西少了而退成 “每月定期式” 的公式化刊物。

這裡質素好的報章雜誌從來就少,市場狹窄之餘同質化問題也嚴重;有志辦報辦雜誌的人沒有財力支援更往往讓刊物流於曇花一現。因此生在茶杯身上的變化,除了無奈,倒也明白這不過是商場裡永遠存在的 paradox。

然後上週人懶,百事不忙地端坐在家讀 U Magazine。

以往一書三冊 (或二冊) 買來老是翻過主書跟談食的 Book A 就往書架順手一放,這次留神卻發現 Book B (Life) 談文化電影藝術均好看 —— 像是經濟日報副刊的延伸,從新聞角度探討各種題材的內容。當經濟日報的讀者群已屆三十或人到中年,U Magazine 正好著手招攬二十世紀青年 —— 培養內涵更斟酌年輕人對傳媒報導手法的批判性思考。


如 #148 Sub Feature (高危社會 —— 邊緣歲月,“邊緣青年” 訪談録) 的後記說 “心水清的讀者,大概留意到筆者沒有交代阿雪索 K 的原因。因為,我不敢誤導讀者,單憑兩三晚的相處,短如兩根煙時間,以病態角度去組織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分析她的一言一行。” 單從文字功力的角度看,文章或許未達專題報導的專業與客觀標準;但從記者實事求是不妄下判語的角度看,則已比一眾銷量極高的報紙更 professional。

向來覺得經濟日報集團是家經營有道的優秀企業 —— 眼光準,總是有先見之明能看到正在掘起、有潛力的 niche market 而針對市場需要先拔頭籌推出相關刊物穩站龍頭,如 ezone 也如 imoney;眼光以外,其旗下報章刊物都管有上佳的素質 —— 讀經濟日報就是副刊都辦得一絲不苟、有聲有色。

回顧 U Magazine 在創辦之初曾經歷數次價格調整,大家都說這樣不穩定的價格政策很容易讓雜誌辦不下去。結果在人手不足 (兼人心不穩)、定位不清的情況下,管理層終於摸索到在市場立足的對策 —— 利用集團辦報的經驗與優勢,重新包裝編修雜誌的方向與內容: 一是使 U Magazine 在內容涵蓋上有別於市場上其他同類型雜誌,二是積極為集團開拓well-educated 的年輕市場。相對其他聲嘶力竭喊消費而漸呈氧化的週刊,U Magazine 在報攤的存在像是生機勃勃的青苔。


Background Music: That's Not My Name – The Ting Tings

2008-09-24

"I can't change who I am" "me neither" [c'est tout]

Just that part of Dan and Serena in the elevator. Just that part.





I'm probably too old for high school drama, but then, these young people aren’t exactly that young either. When I was like 20, I did sort of hope thy love that moves mountain; come ask me now, it's more like we move mountains but thy nature. We could laugh and have fun and have sex, but the love and hate shall only eat us consume us. I still remember I once wanted to set him on fire, and let the black hole consume us both. I was crazy, that close.


Background Music: Alice Practice - Crystal Castles

2008-09-21

I LOVE '80s' RETURN!!! [濫聽]

有些樂團或樂手在家就是怎也提不起勁看或聽,可一旦偶然看過他 (們) 的 live,就怎也無法忘記其影,像去年看過 Arcade Fire、CocoRosie 跟今年看的 Sigur Ros 就至今都盤據著我的播放高位。

[Sigur Ros]

八月第三次往 Pukkelpop,事前看本年的 line-up 卻不怎麼樣。除了超想看的 Serj Tankian 跟看過卻依然想看的 The Cribs 跟 A Brand 以外,就是要為一眾因 Sigur Ros、MGMT、Los Campsinos!、Sons & Daughters 和 Metallica 而想打我的 fans 拍照。

[Serj Tankian]








[The Cribs (Left), A Brand (Right)]

與我同往的友人跟我的口味卻不太一樣 (每年都如是的,因為同行的友人喜歡某隊伍,作為香港代表的我雖然聞所未聞卻因為有空檔而一同前往;最後又竟然因一個 live 而變成狂熱崇拜者返港瘋狂 forward 給一眾因為音樂節經常想打我的友人),然而由此卻發現一個有趣的趨勢 —— 八十年代大回歸!!!

首先要說來自丹麥的 Alphabeat。無論曲風跟造型都超級八十年代的他們,站到台上自自然然就能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台下的歐洲人自第一首歌便起勢跳來跳去,以木板搭建的馬戲團式帳篷自始至終都是震動不定的,管你站著不跳,地板的震顫還是會讓你彈來彈去。站在我身邊的比利時人就說 Alphabeat 是極捧的樂團,單曲 Fascination 的 MV 更是非常有趣芸芸 (真的,當 Alphabeat 玩 Fascination 時,全場的人都在唱!)。



但我初看這 MV 時真的噗哧笑出聲! 根本就是給 MTV 標上 ‘80s classic 的古董 MV 嘛! 我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長大的孩子 (國內管我們叫八十後),一看就覺得 “太親切了!” 男女和聲合唱、繽紛熱鬧的唱腔與歌曲編排,加上穿高腰褲、吊腳褲白襪跳扭腰舞的男女生… Alphabeat 實在是炎夏裡為一眾在辦公室勞碌工作的上班族佳音!

[Alphabeat 女主音]

二來就是 The Ting Tings。同樣是衣著 (視覺上甚至比 Alphabeat 更勝一籌,跟來自英國有關係嗎) 跟聲音都很八十年代的他們,跟 Alphabeat 對比下卻是較大路而保守的一隊。感覺上不及 Alphabeat 好玩多元化 (其實就是沒有八十年代得很徹底罷),少了一點活力卻有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音樂與形象。



第三位是法國代表 Yelle,上台不久她便 stage dive 進人群中,玩八十年代 disco 電子舞曲的她,一刻都停不了,是視覺上最讓人震撼的一位 (這點在看 MV 時尤其明顯)。老實說她實在不是我杯茶,可歐洲人是迷她迷得不得了,她開不開口表演場地也氣溫急升,全部人都熱血沸騰。



接下來是加拿大的 Crystal Castles,大量使用 sampling 的音樂與 Alice Glass 扭曲的嗓音 (對不起,但我真的只覺得她在叫而沒有在唱),混合出他倆獨一無二的電子舞曲風格。曾在 Skins Season 2 內客串演出的他們,現在是炙手可熱的紅人。



最後是 MGMT。紐約的代表向來都討人歡心,多元且有大家風範。沒有霸道或 aggressive 的氣焰,反有集取歐洲英國與美洲大陸的容量,他們的聲音有著平和的氛圍,易上口更易入腦也非常耐播。他們的音樂除被 Skins season 2 選作片尾曲外,Gossip Girl 初季的片尾曲也由他們包辦。



八十年代回歸在時裝界早已明顯不過,反倒在音樂界的回歸我是在 Pukkelpop 後才深深感受到。這股風氣在香港也許暫未形成,可在歐洲卻已是深入民心。我一直喜歡八十年代的事物,喜歡那種繽紛、大膽和勇於創新;相對九十年代或廿一世紀的貪戀安逸不求進取,八十年代就像是代表開創社會繁榮的意志和精神。

像上文提及的樂手和樂團,縱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秉承了八十年代的風格,但他們所表現的東西卻是非常的現在而毫不落伍過時,說到底 spirits of the ‘80s 不就是打不死的活力嗎? Welcome back! Return of the ‘80s!!!


Background Music: Like It or Not -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
[for more pix, visit my Flickr site]

狂人教育 [偽裝知青]

年前看過寺山修司的電影,坦白說,深奧抽象得一點都不明白。他的怪雞不僅止於畫面,也在於意識跟表逹方式;我就是抓破頭皮還是想不出導演那年代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跟他所呈現的影像有甚麼關聯。

然而看了一次或只看一種作品形式便妄下定論判死刑又很不公平,因此當前進進牛棚劇場聯同日本流山兒事務所和 E-run 合作出演寺山修司編寫的劇目 “狂人教育” 就決定再看。




這是一個非常簡明而小孩和大人都會明白的故事:在一個平凡家庭裡,醫生宣佈在他們當中有一個是瘋子。家中各人怕自己被認為是瘋子,他們暗中隱瞞肢體上,身體上的不利條件或者有自卑感的地方,開始作統一化的行為。在木偶劇的文本上面在加上木偶和操作木偶的人的對話,這些都暗示人的個性和社會結構的關係性。

本作品是1999年在韓國作世界首演,及後到世界各地作巡迴演出,超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引起了“有魅力的社會諷刺戲”“人的自由意識與命運對立起來為主題的超現實主義戲”等的很大反響。演出以普通話為主,演員來自日本、台灣、中國、香港。The See Magazine 指出狂人教育是「貝克特也會皺眉的大膽而嶄新的實驗戲劇。值得感歎!在這裡,人會變成玩偶,語言會變成除了語言以外的所有的東西。」

網上看過該劇於台灣演出的片段,無論是服裝或舞台設計均有一定的差別‧在牛棚劇場上演的這次,囿於場地大小的限制,演員跟觀眾的距離非常接近。流山兒事務所的演員在劇初繞著全黑的舞台繫上像日本神舍裡常見的“結界繩子”(好好好,這是我自己對那繩子的稱呼),飾演木偶的演員無論多努力都不能逾越該範圍。通過這種限制的表現,導演就突出了寺山修司所要表達的社會規範與人們意識與行為的微妙關係。

除了舞台設計,像以百家布併湊製成帶有和服及中國古服味道的戲服也在視覺上震撼著觀眾的神經。5 個半瘋不癲的木偶各自有著代表自己的顏色,塗白的臉像日本的藝伎把真實的臉孔藏起來,彷似戴上面具只能靠大幅度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的人偶一樣。

而說到演員,來自中港台飾演木偶的出演者揉合歌 (部分演員更以類似評彈的唱腔演唱,與日藉演員把玩的三味線配合得極為動人)、舞、(演) 技演得大膽狂放;穿上一色黑衣的日藉 (流山兒事務所) 演員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強烈舞台風格。當兩者在狹小的劇場同台合演時,彼此的交流與刺激即產生出巨大的火花,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感官震撼。

導演與演員通過強烈的肢體語言與視覺效果把言簡意賅的劇本作了具像而貼實的呈現,更讚的,是這次的中港日台合作成功地混合了中日兩國傳統技藝把劇作的精粹演繹出來。雖然只是短短的1.5 小時,故事當中的信息卻已實實在在地烙到觀眾的心裡。


Background Music: Seven Months - Portishead

布拉格特產之水洗極都唔清 [閒扯]

捷克的朋友是位熱情的地主,除了不停給我嚐捷克地道食品外,也給我介紹各種遊客愛買的特產。Bontanicus (Hortus botanicus & apothicus) 正是此其一。專售天然護膚品的這家店子也許是台灣人的至愛 (事實是,台灣人可能是最愛購物的民族,他們是甚麼都能買上幾大袋的血拼之徒…),友說他的台灣朋友就先後兩次花上好幾小時在店裡買了港幣數千元的產品。


老實說,Bontanicus 的產品感覺塗到身上都好油好油 (而且不易擦也不易塗),東試西試還是沒一點頭緒能買點甚麼。跟友左鑽右翻下碰巧進來一團台灣旅客,七嘴八舌討論死海泥系列的產品。他們進門 5 分鐘後,連我也對Bontanicus 有了點眉目。

然後 10 分鐘過去,開始想: 用死海 (的) 泥 [後簡稱死海泥] 造的肥皂該是好東西。15 分鐘過去,覺得不買點死海泥的產品真是白跑了布拉格一趟。看台灣旅客狂掃死海泥皂,心癢也買幾塊 (嘿,就是當手信也挺好的);聽他們熱烈討論兼狂掃死海泥面膜,突然就覺得死海泥真是個寶貝,不買真是白不買,還山長水遠的。 但死海泥其實臭死人。反覆嗅過三瓶不同的死海泥面膜,掙扎良久才選上相對臭度最小的 Oceanic Clay Repairing Mask (注意,並非不臭,只是相對上臭味稍弱),卻沒有認真細讀盒上的指示。上星期開封,家妹與家母離遠即大喊好臭;難為我,望清盒面指示才知道最少也得 15 分鐘才能洗掉。

更離譜的是,原來每星期得用 2 – 3 次,開封後 3 個月必須用完! 以都市人的生活節奏而言,潛台詞即是 “若閣下使用後皮膚狀況沒有改善其實是閣下的懶惰所致” 啦! 不負責任的死海泥! 難得捱夠 15 分鐘,再發現死海泥十分難清洗! 用溫水洗 7 分鐘還是一臉灰! 如果說死海泥能深層潔膚,我敢講,去地盤抓一把最髒的泥做面膜亦有同樣功效! 咁難洗喎!!!


Background Music: 10,000 Nights - Alphabeat

Make A Difference [閒扯]

女孩大多隨身一堆護膚品,step 1 2 3 按步就班的料理自己,我人懶,總覺統統用一種就好且並一直如此。直到漸漸察覺身邊人都開始比自己年輕,早上起床真如劉嘉玲所說 “毛孔都打哂喊露”,才知道自己錯得恐佈。

然而嘉玲用的 SKII 又太老。

對於買物,每人都有某種死穴 —— 比方說,舉凡青色的東西葉小姐都有要買的衝動。之於我,那是言之有物的科學根據與乾淨俐落的外表 (或是,該行從業員使用的東西。例如髮型師總用 Schwarzkopf professional 跟 Sebastian 的 products,自己買我也只買這兩個牌子)。

說回護膚品。中學時買 Neutrogena、ZA 和 Ultima,過渡到大學跟同房一起用 Body Shop、Fancl、Boots、Origins 跟 Philosophy;至今家中還有的,卻只剩極適合懶人使用的 Origins —— 易塗易洗還耐用! 三月半年才買一次不是很適合懶人嗎?

最初好像只是衝動要買橙色的磨沙,然而皮膚好人又親切 (我就見過 Fancl 的 Sales 皮膚極差還跟我說公司的產品極好! 你信她不信?!) 的 sales 卻一瓶又一瓶的介紹著 —— Dr. 的研究簡略、瓶裡含有的靈芝 (不是 2036靈芝包子的中西合壁) 白茶跟生果粹取物…

我的死穴是 (1) 她真的好專業,不像 Watsons 裡硬銷明擺要賺佣金來逼你買東西的女人 (2) Origins 的產品嗅起來沒有人工添加的香料 (妹常嘲說只要味道像樟腦我便會塗。可於我而言它們真的像剛研究完畢便給馬上裝進 test tube 的新鮮無添加產品! Ultima 當初給我的印象也如是) (3) 它的 logo 簡潔但鮮明,包裝也不花巧實事求是 (4) 產品名稱不像別的牌子講功能,而是 copywriting 般的 tagline! (5) Origins 常寄來新產品詳細且深入的介紹 (Dr. 的新研究與發現! 雖然不俗的 after sales service是後話)。

近來很喜歡的 Origins 產品包括 (1) Make A Difference ™,試過十二月往北京,超凍超乾燥的天氣只要塗一抹臉就變得水份充足有活力,其他啥也不用塗! (2) Weil for Origins – Conditioning Lip Balm,扁身的潤唇膏,雖然放在褲袋裡會融掉,卻是非常非常的好用! (3) Out of Trouble® —— 暗瘡急救,不知怎的它那樟腦味真的好像一抹就能把你治好 (4) A Perfect World,白茶抗氧化補濕,懶人晚上抹完整塊臉上床睡就好。


Background Music: Cap – The Kooks

2008-09-15

Lille [流浪]

八月流浪歐洲,途經法國、比利時、捷克、波蘭跟德國,三星期充電完畢,回來兩星期旋即散盡,可恨! 一直不曾細說沿途風光,是感覺遲鈍了也是人懶了十級多;隨後將不定期更新點滴 —— 第一站是很中產的 Lille。


位於接連比利時邊境的法國城市 Lille 感覺相當不法國,具有 Flemish 的建築風格,誠如比利時的城市一樣在市中心有著圓形廣場 (上圖)。友說這是由於Lille 曾於法國革命以前被荷蘭人佔領,故留有 Flemish 的特色。

亞洲人旅行往法國必到巴黎,購物、文化、藝術均以巴黎為核心,可漂亮歸漂亮,巴黎感覺就是滿滿擠著旅客與遷居當地的商人,沒有法國人真正的生活節奏與步伐 (而且巴黎的居民還不是都光鮮有格調,部分地區是滿窮的)。

反觀 Lille,小小的城市幾乎都能徒步逛,不會撞口碰鼻都是拿著地圖感覺迷失的遊人。上文提及 Lille 的感覺很中產,原因一是當地人都衣履整潔 (看得出剪裁都下過一番工夫。當然你也會說這是基本的),當地的商戶不管是大街小巷都井然有序,沒有如雜貨倉般的凌亂塵封感,反映出城市整體安穩而小康。

原因二是幾乎所有進駐巴黎的大牌均可在 Lille 找到袖珍版分號,英德日客街角巷尾可見‧此外散落城市各處的傢具店都是有型得很的 design shop,餐廳也都 funky 時髦。在 Lille 的時候就想,要體會法國人隨心的 chic 與 posh,實在應該忘記巴黎移往 Lille。

四天三夜走進法國人的家吃喝玩樂、逛美術館往café 小酒館、午後在陽光下散步閒聊,實在沒有比這更寫意。大家說小城市沒啥好幹,然而城市愈小,人才愈能貼近城市本身的個性,更深地感受她的氣質與氛圍。在我而言,Lille 的小巧精緻倒是 easily likeable。


Background Music: God Has A Voice, She Speaks Through Me - CocoRosie

2008-09-07

Raegan x General Electronics


離開 Prague 前往 Modern Art Museum, 看到這件有趣的作品。

話說 Raegan (列根) 仍在當演員的時候被 General Electronics (GE) 邀請作宣傳大使 (類近今天的代言人),職責巡迴美國大小城市向 GE 的員工發表演說作精神鼓勵。而該期間後來被視為培訓 Raegan 作 public speaking 的重要時期,正因為演說使他對政治及民生更為關注,奠下了日後參選作總統的基礎。

圖中的面包機為 GE 出品,其與牆上電管畫相接的電線將熱能傳達,使勾勒出 Raegan 臉孔的電管呈通紅色,表現出 GE 造就 Raegan 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總統的 metaphor。

Cute kid


Cute kid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ing_mccrispy

巴黎下機後趕上往 Lille 的火車,前座的他一直在椅背前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超 · 可 · 愛 !!! 還在咬奶咀的他,全程車都o依o依哦哦地跟父親說個不停。爬椅子、跑車卡、跟父親捉迷藏,他父親都笑著跟他做全 (有趣的是,當所有孩子都不喜歡跟蓄鬚的吾友打招呼;只要看到我,他們就咧咀笑;大概在小城市亞洲人畢竟不常見罷?)。

歐洲人,或其實該說是外國人管教孩子的方法跟香港人的大不同。昨於地鐵碰上夫婦倆帶著剛會走路說話的小女兒,孩子跑跳亂竄叫抱本是常事,當母親的卻不斷喝止並大罵女兒要她好好把緊扶手站著不動。如果她是上圖孩子的母親,怕就要吐血。

fischerspooner


fischerspooner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ing_mccrispy

攝於在 Brussels 舉辦的 "It's not only Rock 'n Roll, baby" 展覽。主辦單位邀來近數十年來對 Rock 'n Roll 帶來重要影響的樂手 / 樂隊製作展品 (畫、録像、installation、筆記、攝影等),當中吸引我的,包括上圖的 Fischerspooner,以及 CocoRosie 的 Bianca Cassidy。

參觀者可於入場前租用導覽器,收聽部分參展者的訪問或 art critique 對作品的評論,部分更附上樂手特別為展品收録的音樂聲帶。

[其他參展者包括 Sigur Ros, Patti Smith, Yoko Ono, Pete Doherty...]

bike


bike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ing_mccrispy

栢林舉目皆是的 "Bike Taxi",又以上圖的最有趣。共七個位 (六個乘客),位位承惠一歐元即可圍繞使館區轉兩圈。人多手腳亂永遠是對的,所以只有掌舵的司機才有權決定 bike taxi 的方向,其他人亂踩,其實都不過是白費心機。

但個司機不斷轉急彎同險避私家車係超好玩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