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9

潮上腦 USB [廣告時段]

兒時考試前夕最想得到記憶麵包,腦力不足大食搭夠想也是美事一件。倘閣下連食都懶... 倒 "質人食" 亦未償不可。


前稱賣文具先有得發的蘇先生現進軍 IT 界推出潮上腦 USB,2 Gb 容量訂價 HKD 180,預定於九月推出市場,首批限量三百,先訂先得。凡現下訂單者,可獲 USB 訂購卡乙張,集趣味與實用於一身為送禮自用皆宜精品,有買,趁手!


Background Music: 正教育 - At 17

2008-07-28

華麗一族與桃太郎 [濫看]

李兆忠在 “曖昧的日本人” 裡提及,日本民間故事 “桃太郎” 裡反映的無事生非、以小勝大實為日本人潛移黙化的傳統教義。話說桃太郎有日無事要父母給他弄了一面 “日本第一” 的旗幟,往鬼頭的地盤挑起事端;鬼頭本來就沒有作出挑釁行為,卻平白敗在桃太郎的攻擊下,打輸了竟又甘心情願俯首稱臣向小不點桃太郎奉上金銀財寶 (能說成日本人有嚴重的搏彩心態嗎?)。

桃太郎打鬼頭正好像日本人侵略鄰國的歷史。而華麗一族也誠如桃太郎的故事有著一樣的潛台詞。

1. 父與子 —— 日本民族主義

銀行家父親万俵大介與實業家兒子万俵鉄平無論在權力上地位上均反映出巨人與小不點的強弱懸殊。在軍國主義抬頭的年代,細小島國人民一心攻破鄰國大陸圖取豐富資源與安身之所;實業家兒子的鬥心與自信正象徵島國人民奮力求存的精神。可是大家當然也記得,日本戰敗後多少男人剖腹自盡不面對往後的現實;實業家兒子在失敗 (或套其言夢想幻滅) 後即失去生存意義,在深山雪嶺渺無人煙的地方自行了結倒影出戰敗自殺的現象。

此外,把銀行家父親的角色塑造得陰險奸狡、把持不定又自卑;兒子則一副光明磊落、進取又有理想的模樣 (還找木村拓哉來飾演),誠然打從開始已為觀眾訂定認同的取向。不管結局如何,編劇透過故事所帶出的訊息與教化仍然深刻且成功。


2. 妻與妾 —— 日本人的兩種性格

桃太郎討伐鬼頭可以出師無名無理取鬧,本著勝者為王、打贏說了算的心態,名不正言不順亦被順從 —— 二次大戰時期日本口口聲聲要建立 “大東亞共榮圈”,強詞奪理只有日本才能振興亞洲、只有日本才最適合統領亞洲大陸;這種桃太郎精神在華麗一族裡就透過万俵大介的情婦呈現出來。

溫順克己卑躬屈膝的正室被視作無能、不能持家的花瓶,反倒出身寒微手段厲害的情婦在背後操控顯赫家族裡各人的命運 —— 本末倒置,卻又是以弱制強的另一個變奏。託辭以發揚万俵家為己任,實質在把弄權勢以滿足一己控制慾。由安排家族聯婚至搞小動作離間眾人關係,作情婦的損人不利己得眾叛親離 (連親弟亦指出其前景堪虞)。可日本人就是有種情意結,連小人都要安他藉口營造可憐、應獲同情的形象 —— 她甚麼也沒有,就是輸了要離開,正室都還為她 “長久以來對万俵家作出的貢獻” 而道謝。

李兆忠說日本人有兩種極端的心理,一是極具侵略性 (極端自大),另是極恭順服從 (極度自卑);万俵家的一妻一妾就正正反映出日本人兩種矛盾的性格。

3. 成與敗 —— 日本人的反思

實業家兒子為理想付出一切卻敗在機關算盡的銀行家父親手上,以小勝大最終還是不行嗎? 酸溜溜的兒子認命服輸是暗示自己不過敗在大自然弱肉強食的定律下嗎? 最後以小併大的阪神銀行 (銀行家父親的畢生心血) 還是逃不過被吞併的命運,是進一步闡明不可抗的宿命才是失敗的原因嗎 (或是誠如万俵家次子所說的,阪神銀行 / 其父已失去了理想所以只能走上絶路) ?

此外自殺於日本人是否代表寧死不屈的骨氣? 當世人普遍認同自殺是懦弱的行為,為甚麼日本人總對自殺身亡的死者遺屬說 “他死的很有尊嚴很有男子氣概” 呢? 或其實,透過死亡日本人希望把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意志深深烙印在倖存者、在生者以及下一代的腦裡? 寄望他們延續自己的精神與遺志,實現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呢?

給安排在最後、万俵鉄平的遺言就很意味深長:


人其實是很渺小的存在,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堅強,不斷虛張聲勢而受傷,那傷口在不知不覺中在自己的身體擴散,人是愚蠢弱小的生物,正因為如此,所以人才需要發夢的,實現夢想是很困難的,有時還甚至讓人痛苦,於是我認為,開拓未來,是因為人類有著將熱情傾注於夢想中的力量。但是,當人忘記了自己的理想,榮耀 (Ego) 就會立刻迎向尾聲。但是我為甚麼看不見明天的朝陽呢?

但是我為甚麼看不見明天的朝陽呢?" 這是編劇對日本傳統教化的質疑嗎? 為甚麼有這樣的想法還要把英雄殺死而不讓他堂堂正正捲土重來? 抑或這其實是另一個高潮,不過為令觀眾難忘? 我又該不該把日本人對包裝的熱愛也計算在內,把自殺看成是保存體統與顏面的一種手段呢?


Background Music: God Has A Voice, She Speaks Through Me - CocoRosie

2008-07-27

CocoRosie... [濫聽]

我很貪心,總想得到更多;去年見著 CocoRosie、Patrick Wolf、Arcade Fire 跟 Smashing Pumpkins 該如願已足,卻老蹬腳為錯失 Blonde Redhead 跟 Marilyn Manson 而耿耿於懷。今年左度右度仍然人算不如天算,趕不上尾場 CocoRosie 又失掉看 The Kooks 的機會。哎。

朋友鬧 "睇左一次仲唔夠?!"
我 "... CocoRosie 有新歌呀"

God has a voice, she speaks through me


所以從來自知是惹揼的材料。

2008-07-26

Indie [濫聽]


友的樂隊 The Fragile 推出 EP 後進入暫休狀態,現另組加入大提琴手的純音樂團 Magnolian。本來在 The Fragile 時期傾向 "位位獨立" 的聲音過渡到 Magnolian 後變得漸漸融洽,音樂氛圍與 World's End Girlfriend 類近,曲調自平和緩慢轉向屏息不能的緊張急迫感覺正逐漸成形。

同場演出的另一隊目 Chochukmo 為是日驚喜。主音 Jan 暫或未能稱得上收放自如,其唱腔卻很像 The Kooks 的 Luke,朝氣蓬勃之餘感覺有如暢快的夏日;而說到底我本來就喜歡 The Kooks,自然也對 Chochukmo 生出好感。揉合 Jazz、Indie 跟 Raggae,Chochukmo 五人成行自然而然地歡鬧嬉戲。

另 The Kooks 八月二十一日將於香港九展演出!

August 21 (Thursday), 2008
8:00pm
HITEC - Star Hall
HKD $580 / $380

咪走鷄!


Background Music: You Don't Love Me - The Kooks
(看 Chochukmo 時不斷想到這首歌,左右思量卻都說不出名字!)

純粹衝動。[細碎]

(1) 常常買書讀書的人應該不會逛書展,因為各大書店的折扣卡都齊全,家裡書架上待閱跟正在閱讀的書同樣多根本毋用一天內大量入貨。友問,逛書展該看平常不看的書類,或是平常常看的書類;我答,剛推出的新書類。平常不看的書展要是看過買下即便衝動購物,過後包保不看只能充實書架,平常愛看而新出的書種,鮮買鮮讀還打折,大概是買書人心裡的小便宜。

(2) 好想要 Ellen Sussman 的 Dirty Words: A Literary Encyclopedia of Sex、Jodi Picoult 的 The Tenth Circle、Imogen Edwards-Jones & Anonymous 的 Pop Babylon、Nathan Dunne 的 Tarkovsky 跟小克* 的 “心上人”,哎。


基本上 Imogen Edwards-Jones & Anonymous 的書都全了,就只差這本新的;可是第一版很大本不好帶出門四處讀,而且除了 Fashion Babylon 跟 Hotel Babylon 較好以外,其餘的感覺太像 ghost writer 代筆,信心少了。

最近在讀 Jodi Picoult,Nineteen Minutes 的細緻深刻引人入勝讓她暫企閱讀高位;但刻下正讀著的 Vanishing Acts 有點遜色,大概得全本讀完才能訂下是否整套買全的定論。

(3) 總是穿拖鞋四處走,但是走路太多腳會痛,現正尋找穿後能健步如飛走萬里路的舒服但絶不難看拖鞋 (至少) 一雙;不想除 flop tan 以外大家記得的我是常穿難看拖鞋的女人。

[這雙 Adidas 超舒服,但友說超肉酸。見唔見到著左一個暑假之後的 flop tan?!]

(4) 談及喜歡的作者,從小六至大學的排序是倪匡 (衛斯理)、林燕妮、梁羽生、李碧華、赤川次郎、白先勇、黎堅惠、劉以鬯與陳冠中。後來則變成了大矢和美、矢澤愛、黎達達榮、浦沢直樹、亞樹直與沖本秀、Gipi 跟古谷實。

很想愛上黃仁宇,可惜我道行太低,十個字幾乎八個看不懂;萬曆十五年不覺一看兩年現於架上塵封不動。

(5) 以前除了 compulsory (計分而逼住要讀) 的 ERS (English Reading Scheme),從來不看英文書。當然 Roald Dahl 是唯一的例外;猶記得 Charlie & the Chocolate Factory 對一個小三生的衝擊。現在則都在讀英文小說,只因譯本教人太卻步。近兩年看過又印象良好的作者有 Sergei Lukyanenko、Stephen Clarke、Imogen Edwards-Jones & Anonymous 跟 Jodi Picoult。

(6) 謝過 professor 後馬上收到回音,他說,如平常任何一個人,他喜歡想像自己能改變世界。是的,我們都想盡綿力讓至少一個人的世界變得更實在更豐足更美好。他的課刺激我那久懶無用的腦細胞,如是,但願我也正在做同樣的事情。


Background Music: Pitiful – Sick Puppies
*係我唔好, 搞錯哂...

2008-07-20

Devastating [濫讀]

找不到拾當的形容說明 Nineteen Minutes 的感染力。唯有讓 Jodi Picoult 自己講。



這幾天 Tori Amos 翻唱的 I don't like Mondays 一直不自覺地重播著。

2008-07-16

電玩版三國演義? [濫看]

八千萬花到哪裡去是有目共睹的。

梁朝偉由香港到亞洲甚或歐洲都是能賣座的臉孔、金城武在台灣日本都通行,加上國內的演員,赤壁肯定在亞洲市場很能賣。此外,憑導演本人在荷李活的名氣與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歷史及武術的好奇,也肯定了在海外市場佔有同樣優勢。於是片酬與宣傳共佔去八千萬的多少?

然後戰爭片賣觀眾場面,特技與後期效果少不了,145 分鐘的畫面要處理的細節與功夫可多著。Lord of the Rings 拿下的獎項與其流麗畫面自是不可分割,聰明人如赤壁的投資者當然深明此理 “既然花錢,就花得徹底朝壟斷奧斯卡的方向邁進連假景假場面都要做得漂亮過人”;如此將來出版的 DVD 封面才不愁 description 不夠。

不過請來大牌就得滿足演員滿足觀眾,買了票只見得偶像兩分鐘或八個畫面大概口碑就要差一半;同樣,請來明星不給他們安上相當的戲份將來讓他們在傳媒前抱怨或因而遭影評人嘲笑大概也會令影片貶值。只可惜人生的舞台上沒可能要所有人都當主角,過份刻意的舖排給每個人平均的亮相機會最後只成就沉悶與冗長。公平背後的另一問題是,每個人都沒有得到點睛的著墨而變得面目模糊。

觀眾問,有必要多加輕鬆 “逗笑” 的情節嗎? 明明是十萬火急卻安插笑位一個節奏拖慢了不止,恐怕還畫虎不成反類犬。觀眾又問,梁朝偉要走 “動作明星” 路線了嗎? 如死魚般躺著爬著就是床戲,究竟是導演本人欠缺想像力? 抑或導演要強調戰爭計謀才是主線其他枝節不過通通是潤色? 還是色戒讓他印象太深刻而非要梁朝偉多演一次?

145 分鐘到尾螢幕上的 “to be continued” 更令人扯火 —— 說赤壁但不燒船、每每交不出貨隨便讓演員扮扮漫畫人物怒吼掩耳扮錯愕了事;外國人或許看 Batman、Fantastic Four 大,但我們再差都讀過三年中史,赤壁怎可拿玉皇朝出品的三國演義叫真人加特技演一次作算?!!!


Background Music: Seven Months - Portishead

2008-07-15

同人唔同命 [Mike Teavee]

David Letterman 繼續精彩。跟嘉賓閒談間突然話峰一轉讓對手措手不及誤中圈套說了不想或不該說的話為精彩一,拿政治人物開玩笑為精彩二。


當 Barack Obama 二度成為 Rolling Stone 封面人物,Dave 昨笑說 John McCain 也獲同一榮譽 —— 上了 "Kidney Stone" 封面 (點解上網搵唔到幅圖?!!!)。

我知,我講係唔好笑的;你睇啦,睇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 今晚有 Meryl Streep!


Background Music: By The Cathedral - Keren Ann

2008-07-13

Anglo-French Struggles [濫讀]

年前讀了 Stephen Clarke 的 Talk to the Snail – Ten Command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French,連法國人都盛讚這書是 “所言不虛”;作者幽黙的風格與生動到位的文筆確深得人心。贏了口碑,自是要再下一城,進軍 fiction 類別。


頭炮 A Year in the Merde 推出即成 best-seller,續集 Merde Actually 亦順利承接前勢穩企暢銷榜。剛過去的 5 月才發行第三集 Merde Happens,9 月又將印發第四本 Dial M for Merde;如此 shit (Merde) 法倒也不賴。

如 Talk to the Snail 是外國人往法國旅遊留學工幹甚或生活的入門書,概括了在彼方 “work” 與 “唔 work” 的 “dos” and “don’ts”;Merde series 就是循序漸進把各種錯誤具體生動的呈現,可看成趣味生活例子。

Merde series 敍述主角 Paul West 自英國轉戰法國飲食業,一心嚮往法國女人與 lingerie 的世界,卻一頭栽進無止盡的語言及文化衝突裡;聲色味都是法國風情,峰迴路轉處卻又體現了大家往法國常莫名碰得的一鼻子灰。


剛看畢 Merde Actually,尤其喜歡當中有關發音問題引發的笑料。法文發音多刁鑽難讀,咬錯一個元音往往意思就相去極遠;主角在請警官 “put your hands on your hearts and promise” 的同時就把 hearts 誤讀成 dicks 即變相叫警官 “put your hands on your dicks and promise”,但抵死的卻是段末的一句 “Well, they obviously did”。

當然,在我的情況則更常是讀錯了都懵然不知而友則在一旁偷笑。


Background Music: Happy - Fischerspooner

歐陸夏日電子 [濫聽]

少了鼓手的 Placebo 在官網說會繼續作曲與録音,貝斯手 Stefan Olsdal 轉頭卻與其 side project Hotel Persona 推出大碟 In the Clouds, 套 Stefan 本人的話是:


Hey,

Stefan here saying hi to everyone. Just want to say I've got an album coming out in June with my side project Hotel Persona. This is something I've been doing in my free time from Placebo over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with some friends in London. It's basically a collection of tracks we wrote for fun to play at parties, nothing to take too seriously! It's pop music with a dancefloor beat, and lyrics sometimes bordering on comedy. Kind of exploring the entertainment value of music and making something a little more light hearted than what I am used to, something people with a couple of drinks in them could understand and sing along to! Some of the tracks are a little more serious and some quite intimate and fragile, and we've also got a couple of guests to bring some flavour.

Placebo is currently writing the next record and will record it this year, so Placebo fans shouldn't be worried that this project is taking away from that.

Hope you can have some fun with it like we did!!

Stefan

Hotel Persona 感覺夏日的電子舞曲與 Placebo 的沉溺與黑暗截然不同,不論音樂氛圍或節拍都像夏末的黃昏在西班牙沙灘露天茶座會聽的調子,大伙就庸懶地喝東西說話偶爾隨音樂點頭聳膊。沒有硬淨如 Daft Punk 的電子也沒有過份吵耳如由 R&B 而來的 dance remix,輕鬆諧和極適合 house party 私密的氣氛。


Brian Molko 客串唱了當中的 Modern Kids (很入腦又很難不反覆聽十萬次的一首):


Modern Kids (feat Brian Molko) - Hotel Persona


就是詞也很有意思 (extracts):

Modern kids future freaks
Following media beats
Everything is on the screen
Can't find a space
The computer erased your heart

We are modern kids
Living through a screen

Grabbing today because tomorrow is too far away
and you are alone
Go ahead let your sun shine
You've got to do it your own way
Run away don't hesitate Run away go run away

聽 Hotel Persona 也令我聯想起久違了的 Fischerspooner:

此外也推介 In the Clouds 大碟裡的 Addicted 跟 Lullaby for Evan.

2008-07-08

Serj Tankian [濫聽]

陰差陽錯地喜歡上 System of a Down,震攝人心的主音 Serj Tankian跟大力鼓手 John Dolmayan 一直位在最愛之列。零六年樂隊決定進入暫休狀態,一年後 Serj 推出了個人專集 Elect the Dead,獲得樂評人及 SOAD 樂迷的正面評價。

Elect the Dead 無疑令人讚嘆 Serj 的多才多藝,同時也令樂迷明白他對 SOAD 的重要性。可要一身兼顧樂器演奏、音樂、編曲與歌詞,其中的複雜性與極多的個人付出就變得難以盡善管理並取得諧和的平衡感。

大概是我未開竅,仍停留在 SOAD 的階段;Toxicity 與 Mezmerize 兩張大碟至今仍站於播放高位,想讓 Serj 發揮得最好的始終是跟隊友同心協力的時期。總覺得 Serj 的和音應該是 Daron Malakian 而不是他自己;有隊友的他大概能花更多心力在歌詞上,不用唱來唱去同幾句單調乏味、像為玩高音玩闊音域而把聲音吊高…

尤懷念 Roulette 的諧和


但 Serj Tankian 單拖真的那樣差嗎? Sky is Over 明明還是播到腦裡去的。


音樂的層次仍舊是豐富而流暢,東歐音樂元素還是讓 Serj 獨特鮮明,而 John Dolmayan 實際上也在背後繼續幫他打鼓,為甚麼還覺得有所欠缺? 是因為沒了 SOAD 時期 high register / poetic / 隐晦的歌詞變了 low register / 極顯淺的自白式歌詞之故嗎? 是因為 Serj 太 melodic 表現太多陰柔面的縁故嗎? 是嫌聽得未夠多吧?!


Background Music: Saving Us – Serj Tankian

2008-07-07

Bono [濫聽]

因為黃冠中在電台介紹自己最近在聽的厲害大碟是 U2 的 Pop,當年連黃先生本人都不大好的初中生就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張唱片 —— U2 的 Pop。跟 U2 的縁份後來只是斷斷續續,反而更常留意到主音 Bono在慈善團體裡扮演的角色。

直到 Wim Wenders 拍了 Million Dollar Hotel。

如果人生必須擁有一張 U2,不,有 Bono 聲音 / 形式 / 氣味 / 感覺與質感 (或感動) 的唱片,於我而言那肯定是 Million Dollar Hotel 的 OST。近日翻看 Wim Wenders 的作品,重看兩次 Million Dollar Hotel 以後,如同沾上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般著魔地重覆翻聽原聲大碟。

有人質疑 U2 與 Bono 的關係,是有前者才有後者,抑或後者成就前者,還是後者已把前者變作 side project ? 會選 Million Dollar Hotel OST 的人於心水清的看者而言,大概已毋用說明。

碟中至愛

1. Never Let Me Go (Featuring Bono)

極愛頭段 Bono 的獨白 (其實是 Tom Tom 的跳樓獨白)

2.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3. Satellite of Love (Featuring Milla Jovov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