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4

rite person at the rite time, in a rite form?! [濫看]

黑白的現在與彩色的過去,好像被稱作電影大師的都喜歡這樣 —— 如 Tarkovsky,如 Wim Wenders。[塔可夫斯基的父親是詩人,他的電影也如詩,對白總用上父親的絮語。Wings of Desire 的色彩轉換間,想法轉悠的千絲萬縷也美得叫人屏息]

經典的肅穆與威嚴,總是予人太膚淺就碰不得的成見。當誰都熱烈擁抱 Truffaut 跟 Kieslowski,我卻最怕黑白片而一概都不看。不論包裝如何精美、譯名如何動人 (我就是如此膚淺),不看就是不看。奇怪是卻一次又一次地把 Godard 的 Éloge de l'amour 買了回家。

西歐人在印象中都愛思哲,高達的畫面未必能馬上引起觀者共鳴,畫面跳接的快更有一時三刻讓人目眩不知所以;像劉以鬯,高達的影像是意識流,就只有間場的字幕教看者緊隨故事的發展。但話說回來,戲中人的對話是毫不鬆散,甚至是緊湊得叫人大氣不能透。

Éloge de l'amour 是法國人你急我不態度的完美體現。有時候我們想事情計劃事情可以是因為不能做到完美而放棄,有時候我們需要拿時間來實驗然後慢慢體悟一點一滴的道理。姑勿論 Godard 是透過電影來探索愛的最佳形式,或是忽然想到某些事而用電影來把話說出來;觀眾看的大概已超脫了故事的文本或電影本身的具象呈現,饒富意味的,其實是 Godard 牽著大家遊花園一轉,誘發更多 inspiration 的湧現罷?


Background Music: Hong Kong Garden - Siouxsie & The Banshees (Marie Antoinette OST)

思覺失調 [濫看]

劇初,L 說安娜與安娜很像兩生花 —— 配樂或設定都驀地感覺熟悉,及至發展下去才又是兩碼子事。

以 Doppelgänger (分身) 作故事命題,本可以營造吊詭的氛圍,帶觀眾一輪兜轉把現實與回憶剪輯穿插得更精彩緊湊,但也許導演認為如此只會流於陳腔落得俗套,是以才碰面 5 分鐘,便安排 google-it / reference print-out 的情節,要主角跟觀眾生硬地接受故事的大題目 (看得我下巴掉下來,憑甚麼把好好的可發揮的一下子弄壞 ?!)。

是因為導演自己也覺得牽強嗎? 或是想把更多精力放在電影感的培養上? 如是後者卻又因為太刻意舖排而令節奏太慢,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常言,若自己也不能說服那事情勿論如何亦將大打折扣 —— 就算用多少 over-the-shoulder 的近鏡也不能塑造深刻的主角形象、不能令觀眾產生逼切感。真的,就是偶爾拿鏡頭運動來做實驗也補救不了敍事不濟的缺憾。

導演的苦心,或她對 turn back time and take a 2nd chance to reselect 的思考大家都能理解,錯就錯在,她把自己整個人都放了進去抽身不能;試問既不相信自己的表達方式,又不能把電影看成一件獨立的作品處理,怎會有成功可行的理由?

倒是,安排 product placement 的事情她做得太好,如今我還忘不了林嘉欣腕上那 Philip Stein!



Background Music: A Perfect Habitat For Foxes - Brand

2007-11-23

貪新念舊 [買物]

向來想換iPod 隨機附送的耳筒,卻一直沒有全黑色的選擇。直至 Franc Franc 代理 Elecom 的耳筒系列:


黑色玫瑰讓人馬上聯想到 Anna Sui 多年前的唇彩指環,抱著 “好睇唔好用” 的想法,仍然買下。可能是不慣用 canal type headphones,總覺聲音太小,低音又混著沙沙雜音。挑來一堆不同 genre 的調子,夜闌人靜,玩了一晚。

講氛圍、嗓音會在腦裡迴盪的諸如 Lily Chou-chou、Charlotte Gainsbourg 或 Lamb 聽起來都不俗;可到了 System of a down 的重音、低音卻嘶嘶沙沙不斷。縱然外型流麗索價也只是二百三,大概音質是怎樣都不該太講究,但我就是有點介意,它把各種樂器或聲音都分得太獨立,讓本來朦朦朧朧的莫名其妙地被剪碎了再各自放大八倍,很是掃興。

抑或是,我本來的耳筒是真的太爛了;現在的那副才算正常?!

又: 另有聰明豆系列的,樣子甜美。
Background Music: The Pretenter - Foo Fighters

2007-11-16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濫看]

正做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的 book report,自問數學一向差,舉凡 statistics 看到便頭暈,本想以 war on terrorism (對,正宗 cliché) 作 report 骨幹,但洋洋二千字 (可想而知學業已荒廢多久只懂風花雪月) 卻極其牽強...

無巧不成,看到 Channel 4 的紀錄片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致令天氣反常,兩極冰山融化... 一直以來環保團體、政客甚至老師都說是人為的,是人類的活動衍生大量二氧化碳令溫度上升 blah blah blah... Martin Durkin 卻說其實是太陽黑子的影響才令海洋釋出大量二氣化碳,全球暖化原是政客構思出來的政治手段。
聯合國的報告書偏頗某一方而沒有全面列出太陽或地球自身的循環嗎?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卻也顯然沒有就 human activities 對地球的生態影響作出評估。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倒是聽聽這樣令人震驚的另一面也是發人深省。語言與數字,從此至終都是給人類 manipulate 以達到一己目的的最有效工具罷?

2007-11-04

黎堅惠 [偶像]

大家一直都相信,我會在傳媒打滾直到永遠的。中學、大學,以至開始第一份工作我也是這樣想的,除了傳媒還有甚麼,我真的怎也想不到。然後當最該成為 “東 Touch 記者” 的蘇先生 (他自己說的) 也成了小學老師,大家開始覺得人生好灰 (笑)。(錢呀大佬! 潮流記者那些表面風光根本不足以掩蓋月入的涼薄! 況且香港現在的雜誌都如此難看)

說多了。想說的其實是黎堅惠出了新書。


寫得一手好文章有型有態度有品味,是因為中學時常讀由她主理的 Amoeba 才念念不忘要長大當編輯。是的,十五二十誰沒有偶像 (雖然現在的偶像可是更多了) ? COLORS、i-D 甚或 Wallpaper 好看總是以為理所當然 (外國雜誌閒閒地都過百喎),可是地地道道的中文雜誌既平宜又好看,至今才只有 Amoeba 這一本,對黎堅惠的擁戴就可想而知了。

這期 JET 有她的特集,蓄起長髮的她比現在 “一街都係” 的模特兒來得更有型格,魅力四射。不知怎的,雜誌裡的她讓我想到還未誕下竇靖童前那個性十足、“寸寸貢” 的王菲 —— 氣質的相近,自信的眼神。(現在的她,卻比 Amoeba 年代那充滿菱角、讓人敬而生畏不敢接近的她來得溫和多。像是,鐘乳石由千年山洞裡給打磨成了入屋之物,野性都變了氣質與靈性一樣)

正巧在網上掘到她在 Cosmopolitan 給王菲寫的一編舊訪問


Background Music: 讓我搭一班會爆炸的飛機 – My Little Airport

眼前一亮 [濫讀]

在 Starbucks 喫薄荷茶,看了 11 月號的 i-D。眼拙認不出封面的金髮女郎是 Kate Moss,卻被說 Punk 的內文深深打動。穿的不像 Punk,我其實是 punk at heart。



i-D 網站瞥見 12 號找來了 Cate Blanchett (!!!) 當封面人物。i-D 沉了好一陣子,可偶爾,還是讓人驚喜得由衷尖叫。單看封面人物總是給撤底地改頭換面,多舊多入屋的臉孔仍能做出新鮮破格的轉變,那 50 多 60 塊絶對是值的。


Background Music: Japan 實瓜 – My Little Airport

2007-11-02

噴一下變物慾女 [濫看]

看得我毛骨悚然的一段廣告。



Sarah Jessica Parker 跟 Sex & the City 的不可分割,總讓我聯想到一班如狼似虎的中女。傳媒就是如何給 Sarah 塑造潮流尖子的形象,也蓋不過她跟劇中那班女人的癲喪感覺。

如若你要擦香水,會希望別人馬上想到的是喪與狂、物慾昏心而不是有個性或很優雅嗎? 當看到 Sarah 如萬聖節的女巫妝容 (還要是給囚禁了 5 千年,正值癲峰的樣子)、像魔戒 guru 喃喃自語 "my precious" 般反覆唸著 "I had to have it",說真的,這支 Covet 你送我也不想要。

印象深刻或訊息強而有力是無可置疑的,只是,顧及 brand image 的話,你又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