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6

讀唔毒定毒唔讀 [濫讀]

雜誌常常買,買了是否閱畢則另一回事。以往愛看 CUP,期期買期期自面讀到底。一般雜誌是膳稿就給你弄短一點修個用字加張圖片;CUP 則是來點典故引引出處或來點相關聯想,有立場不亢不卑地輕輕給商品、項目推一把,讀者看得舒服、商者大方受落。雜誌至今方向未變,然而膳稿的份量明顯是愈來愈多,感覺變了中產生活資訊月讀 —— 給讀者的東西少了而退成 “每月定期式” 的公式化刊物。

這裡質素好的報章雜誌從來就少,市場狹窄之餘同質化問題也嚴重;有志辦報辦雜誌的人沒有財力支援更往往讓刊物流於曇花一現。因此生在茶杯身上的變化,除了無奈,倒也明白這不過是商場裡永遠存在的 paradox。

然後上週人懶,百事不忙地端坐在家讀 U Magazine。

以往一書三冊 (或二冊) 買來老是翻過主書跟談食的 Book A 就往書架順手一放,這次留神卻發現 Book B (Life) 談文化電影藝術均好看 —— 像是經濟日報副刊的延伸,從新聞角度探討各種題材的內容。當經濟日報的讀者群已屆三十或人到中年,U Magazine 正好著手招攬二十世紀青年 —— 培養內涵更斟酌年輕人對傳媒報導手法的批判性思考。


如 #148 Sub Feature (高危社會 —— 邊緣歲月,“邊緣青年” 訪談録) 的後記說 “心水清的讀者,大概留意到筆者沒有交代阿雪索 K 的原因。因為,我不敢誤導讀者,單憑兩三晚的相處,短如兩根煙時間,以病態角度去組織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分析她的一言一行。” 單從文字功力的角度看,文章或許未達專題報導的專業與客觀標準;但從記者實事求是不妄下判語的角度看,則已比一眾銷量極高的報紙更 professional。

向來覺得經濟日報集團是家經營有道的優秀企業 —— 眼光準,總是有先見之明能看到正在掘起、有潛力的 niche market 而針對市場需要先拔頭籌推出相關刊物穩站龍頭,如 ezone 也如 imoney;眼光以外,其旗下報章刊物都管有上佳的素質 —— 讀經濟日報就是副刊都辦得一絲不苟、有聲有色。

回顧 U Magazine 在創辦之初曾經歷數次價格調整,大家都說這樣不穩定的價格政策很容易讓雜誌辦不下去。結果在人手不足 (兼人心不穩)、定位不清的情況下,管理層終於摸索到在市場立足的對策 —— 利用集團辦報的經驗與優勢,重新包裝編修雜誌的方向與內容: 一是使 U Magazine 在內容涵蓋上有別於市場上其他同類型雜誌,二是積極為集團開拓well-educated 的年輕市場。相對其他聲嘶力竭喊消費而漸呈氧化的週刊,U Magazine 在報攤的存在像是生機勃勃的青苔。


Background Music: That's Not My Name – The Ting Tings

1 則留言:

吻k 提到...

嘿嘿嘿 介紹你入經濟做法庭版丫!
(嘰嘰嘰嘰嘰...)